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这四位汉人晚清大臣,都为大清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想方设法使大清变强,开展洋务运动,办实业、训练新军,可无奈大清太腐败,至死都未实现其大志。
其实这四人当中,都是病逝的,都得以善终,只不过张之洞逝世后没有什么争议,是一股清流。我们不妨来看他们四人的生平事迹:
曾国藩(1811年~1872年)他出身于耕读家庭,凭借自己勤奋努力考上进士,入京做官,是古时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也改变了他家族的命运。
十年内七迁,做到大清高层领导。曾国藩一生最辉煌的事迹,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但同时也是争议较多的地方,他被称为“曾剃头”,大肆屠杀城内百姓。在晚年时期,曾国藩晚节不保,在处理“天津教案”中,被人们误认为卖国贼,引起民愤,两年后曾国藩在任上积劳成疾、忧愤而死。他逝世后谥号为“文正”,受后人敬仰。
左宗棠(1812~1885年),他年轻时,考科举,屡试不第,但他不气馁,潜心研究兵法、研究经世致学。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左宗棠考科举之路行不通,从侧面曲线救国。给人家当师爷,结识晚清封疆大吏陶澍,后来得到林则徐的举荐,从此平步青云。
左宗棠一心为国尽忠,收复了新疆,被人称为“左公”,左宗棠与李鸿章,由于政见不合,受到李鸿章挤压,被贬福州,在福州巡抚任上病逝。
李鸿章(1823~1901年)这个人物比较有争议,慈禧太后称他为“再造玄黄之人”,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称他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他是曾国藩的学生,组建淮军,与曾国藩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晚年的他为大清积极奔走。他与外国签订很多不平等条约,他也只是大清的代言人,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后,被后人误认为“卖国贼”忧愤而亡,终年78岁,谥号为“文忠”。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号香涛,时为总督,称“帅”,故时人皆呼之为“张香帅”。 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隶南皮,出生于贵州兴义府(今安龙县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的首领,后成为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院(今武汉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院(今南京大学前身)、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号“文襄”。被载沣给气死,临终前说:大清国运尽矣。
张之洞对我国贡献很大,办实业、教育兴国,但个人力量有限,仅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大清腐朽的体制,最终抱憾而终。
纵观所述,这四人都是晚清重臣,为大清续命几十年,为大清殚精竭虑,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但都抱憾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