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太行山中贫困村农业调产斩“穷根”

2020-12-17新闻12

图为前营村集中连片种植的高粱。周俊芳摄

中新网晋中12月17日电 题:太行山中贫困村农业调产斩“穷根”

作者 李庭耀 周俊芳

“2014年建档立卡时,我们村436名村民中有380多人是贫困人口,大约每10人里有9人贫困。”17日,山西晋中和顺县松烟镇前营村村主任宋健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他们村就以种植玉米为主,2017年前后,前营村人每种一亩玉米的年收入仅有480元。

前营村地处太行山深处,位于和顺县东南部,与河北省邢台市相邻,90%以上是山地,“纯山区、纯农业、较贫困”曾是前营村的真实写照。“我们村民风淳朴,村民勤劳,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很高。”宋健介绍,通过农业调产,发展养殖,前营村斩断了“穷根”,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的2000多元增长至如今的6500元以上。

“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们村就以种植玉米为主,和顺县并非玉米主产区,产量不太高,价格也不高,销路不畅,收入可想而知。”宋健介绍,2016年,晋中市总工会入村帮扶后,就把调整种植结构作为脱贫抓手。

扶贫工作队根据前营村的气候、水文、土壤、无霜期等自然条件,邀请山西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的专家到村里调研,最终决定以高粱种植为突破口。面对村民们的顾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一户一户做工作,免费提供优良高粱种子,请专家现场培训,指导种植。

2017年,前营村种植了500余亩高粱,扶贫工作队解决销售问题,以每斤1.1元保底收购,加上高粱补贴,每亩收入700元,仅此一项前营村就增收35万余元,当年就实现了整村脱贫。村民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2018年,该村高粱种植面积达到775.8亩,带动贫困人口173人。

随着高粱种植面积的增加,原始的耕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生产需要,加之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扶贫工作队想到了利用农机改变前营村生产状况的办法。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前营村先后添置了2台大型旋耕机、1台大型脱粒机、3台小型脱粒机、1台大型播种机、6台小型播种机、1台大电机、2台小电机、1辆小型铲车。

“我们村一些年轻人回到村里,学会使用农机,在家门口就了业。”宋健说,这些农机除了让本村村们免费使用,空闲时还能出租,为村集体增加收入。

“农业调产、种植高粱是我们村脱贫的关键。我们的高粱不但卖到本地醋厂,还销往吕梁汾阳的酒厂。”宋健介绍,为了发展集体经济,前营村还建立了现代化肉鸡养殖场和散养蛋鸡场,带动20人就业,“这两个场每年给每户带来610元资产性收益,为村集体增收2.1万元”。

为发展后续经济,前营村还种了核桃林和板栗林,再过两三年,这将成为村民们新的收入增长点。

已是农闲时节,冬日的阳光下,74岁的前营村村民郭春妮在自家院子里用高粱秆编织篦子,她说,今年收成好,什么也不缺,这样的好日子她从没有想到过。(完)

#贫困村#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