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广东仁化:“仁爱之城”绘就文明“新画卷”

2020-12-17新闻16

信息时报讯 (记者 成小珍 通讯员 叶志强 曾文韬)远处丹霞山薄雾氤氲,近处锦江河缓缓流淌,人们三三两两,漫步丹霞绿道,一幅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仁爱之城”文明新“画卷”呈现在眼前……记者17日获悉,今年11月,广东韶关仁化县荣获城市品牌中含金量极高的荣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是广东省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的3个城市之一,仁化也由此成为广东省珠三角之外成功创建的首个全国文明城市。

全国文明城市是怎样“炼成”的?答案是韶关、仁化两地合力推动,久久为功的成果。近年来,韶关坚持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为契机,坚持“以城带乡、四级联创”,推动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进一步扩大基层文明创建覆盖面,形成全域创建格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仁化县委、县政府咬定目标、高位推进、全域联动、久久为功,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以文明创建作为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抓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仁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路径。

打响“红心闪耀”“仁爱仁心”等8大志愿品牌

“抬头,动作要有劲,跟着节拍走……”在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志愿服务队正在排练歌舞剧《月姐歌》。舞蹈动作整齐划一,舞姿优美,很难想象这是一支“业余”的队伍。队长刘小慧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了便利的训练场所。

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志愿服务队正在排练歌舞剧《月姐歌》。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据了解,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整合、激活资源,推进公共文化中心、老干活动中心、文化馆等各类阵地实现共享与下沉。自2019年10月被列为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以来,仁化以组建特色队伍、彰显特色文化、建设特色场地、组织特色活动、融合特色节庆为抓手,把实践中心打造成集思想引领、道德涵养、文化传承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明实践平台。目前,仁化高标准建成文明实践阵地144个,构建了“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四级架构,全部实行挂牌管理。

“‘全民尚文’志愿服务项目让文化志愿服务队走进仁化县各镇(街)、社区、乡村,以文艺表演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仁化县“全民尚文”特色志愿服务队队长黄樱介绍,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志愿服务队着力打造“锦江欢歌”文化品牌,并开展了送戏下乡、戏曲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用文明实践涵养文明风尚,成为传递志愿精神的有力举措。

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志愿者练习葫芦丝。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如今,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服务是仁化一道靓丽风景线。据统计,2020年,仁化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全县各级志愿服务队,以“线上+线下”“农村+县城”“集中+分散”“固定+流动”的方式,下沉到各文明实践阵地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6500余场次,覆盖人数超18万人。仁化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而受益的群众,也自愿成为中坚力量。据统计,目前,全县注册志愿者服务队334支,实名注册志愿者2.9万人,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73小时。其中“全民尚文”志愿服务队在今年3月荣获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红心闪耀”“仁爱仁心”等8大志愿品牌已经打响。

深挖“仁爱文化”“红色文化”

走在“仁园”的丹霞绿道上,左侧是“仁”文化主题公园的各类主题雕塑,右侧是清澈、宽阔的锦江河,十分赏心悦目。“我家就住在附近,平时喜欢来‘仁园’散步。现在乱扔垃圾的现象没了,环境也越来越美了。”仁化居民肖阿姨告诉记者。

居民在丹霞绿道锻炼身体。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仁园’中的雕塑,是仁化坚持以文化人的成果。”据仁化县住管局副局长连光才介绍,仁化树牢“突出人文景观、展示地域文化、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理念,深入挖掘“仁化”县名丰富的文化底蕴内涵,与仁爱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仁园”中的各类主题雕塑。

仁园环境优美。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近年来,仁化县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把“仁化”之名与“仁爱”文化相结合,深耕“仁爱”文化品牌。如运用“仁”“爱”文化元素,建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县城仁爱广场、“仁”文化公园、“仁”文化绿道、诚信公园、法治公园等,打造了“公园绿地文体便民10分钟服务圈”,在不断增强“仁爱仁化”厚重感的同时,也让创文成果惠及广大民众。

“仁爱”之城的打造,带动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提升,“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文体便民10分钟服务圈”纷纷落地。走进韶关市“风度书房”仁化县新东大街分馆,整洁的环境、丰富的藏书、智能化的设备让人耳目一新。“没想到我们这个小县城也能有以现代城市书吧为主题的图书馆,藏书量多,看书氛围特别棒。”大学生许晨深以为豪。

为丰富“仁爱”文化内涵,仁化着手深挖“红色文化”。地处粤湘赣“红三角”核心区域,作为广东省革命老区的仁化,拥有红色革命遗址近400处以及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城口红色小镇、双峰寨、董塘镇安岗村等丰富红色资源。

“‘仁爱文化’是仁化的景观符号,‘红色文化’是鲜明的城市底色。”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仁化县城口镇依托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正着力打造省级红色小镇,奋力建设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省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持续打造“仁爱之城”把“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饭后下楼走走、散步,文体广场上健健身、跳跳舞,这是仁化县高坪社区第二居民小组郑女士的日常。“我们的社区环境现在好得很,广场、公园、停车场、卫生服务站都有,住了几十年,感觉像是住进了一个新小区。”对于高坪社区环境的巨变,郑女士赞不绝口。

高坪社区改造后环境得到提升。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老小区”一朝换新颜,得益于仁化县开展的无物业小区打造提升工程。“高坪社区第二居民小组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居民小区,无物业、无管理,常年存在路不平、灯不明、沟不畅、车乱停、环境脏的问题。”据仁化县高坪社区党总支委员肖卫青介绍,今年3月,该小区被纳入仁化县无物业小区打造提升工程试点,围绕安全问题改造、居住功能提升、环境治理三大方面,着手开展路面整修、停车位规划、雨污分流管网改造等工作,同时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得以全面提升。

高坪社区推行垃圾分类。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公共基础设施的提升不止于社区。“阅丹公路于去年11月建成使用,其中仁化段长约46公里。”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仁化有系列”动作“:连线连片建设具有丹霞红色特色乡村风貌示范带,辐射带动全县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打造省际交通廊道,彻底改变环丹薄弱地段环境“脏、乱、散、差”的面貌;完成县城主次干道沿线商铺广告牌更换项目和人行道改造工程,涉改路段13条,涉改面积5.76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仁化实施教育设施提升工程,异地新建田家炳小学、城北小学和特殊学校;探索“五小”惠民工程建设,增设停车场8个、停车位500个;推进公厕改造提升工程,改造老旧公厕10座、新建公厕4座。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扎实提升,群众真正享受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红利。

居民在文体广场锻炼休闲。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 摄

“文明城市建设永不止步。”仁化县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面总结创建成功的宝贵经验,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成果,常态化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打造“仁爱之城”,把全国文明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