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关情况召开新闻发布会。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相关情况。中国网 郑亮 摄
中国网12月17日讯(记者 吴佳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有关情况。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十三五”时期,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取得的成果:生态保护修复法律制度加快完善,生态空间管控更加严格,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开展,生态保护修复重点专项行动和工程成效明显,探索生态修复市场化投入机制,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加强。
王宏表示,自然资源部配合立法机关完成了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土地管理法等多部法律修订工作。加快推进矿产、草原、自然保护地、野生动物保护、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立法修法进程。支持做好长江、黄河保护法立法。
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顶层设计和总体框架基本形成,各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正在抓紧编制。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控规则,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将陆地、海洋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需要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入红线,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大规模违法填海活动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规则、制度、机制初步建立。
“十三五”期间,全国自然保护地数量增加700多个,面积增加2500多万公顷,总数量达到1.18万个,约占我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在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
自然资源部全面完成了“十三五”的绿化目标。五年以来,完成国土绿化面积6.89亿亩,其中造林绿化面积5.29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38亿亩,落实草原禁牧面积12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亿亩,如期完成了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两项约束性指标,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
全国整治修复岸线1200公里、滨海湿地2.3万公顷。同时还破解了黄海浒苔绿潮灾害防治的难题,治理区域海洋生态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开展长江流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将治理修复矿点近9000个,面积约2.5万公顷。完成防沙治沙1000多万公顷、石漠化治理130万公顷。
出台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在全国部署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正在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政策。
生态保护红线涵盖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35个优先区域,覆盖了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栖息地。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