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向全新“蓝海”

2020-12-17新闻8

海洋周期间举办的国际游艇展 施辰静 摄

海洋周“蓝色梦想”艺术展在位于澳头的厦门北欧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施辰静 摄

厦门蓝湾科技有限公司带海洋生物药品、保健品等来参展。 施辰静 摄

俯瞰高崎渔港。 苏华琦 摄

引入高端产业

11月22日的厦门高崎渔港海鲜节现场,深圳联成远洋渔业集团投资的金枪鱼加工厂正式投产。据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工厂从9月设计建设到开工投产,只用了短短的80天。

联成远洋渔业集团是国内重要的综合性远洋渔业公司,是专业从事远洋捕捞、渔需物资的企业,常年有70余条远洋渔船在大洋上作业,拥有大型远洋捕捞能力。今年8月,联成远洋渔业集团与厦门知名零售企业元初食品合作,通过海陆空联运的方式,将来自太平洋深海的金枪鱼送上厦门市民的餐桌。

金枪鱼产自太平洋深海,是高端水产品的典型代表,在填补这一高端水产品空白后,厦门以此为抓手,构筑金枪鱼的生产、加工、制作全产业链条在厦门落地,加快打造全国金枪鱼交易集散中心,项目预计总投入5000万元,年产值3亿元。

“一条鱼引出一个总部和一个产业园”,成为今年厦门国际海洋周期间的一段佳话。据悉,厦门国际海洋健康产业园和联泰集团区域总部落户厦门已达成意向,厦门国际海洋健康产业园预计投资30亿元,联泰集团拟将斯凯奇近两三年的营收增加100亿元,逐步归并厦门区域总部,这些项目每年预计创造税收近10亿元。

香港联泰集团行政总裁陈亨利在2020厦门国际海洋周上发言表示,期望和厦门市水产养殖企业一起走出去,探索在太平洋岛国建立海上牧场,与厦大、集大、海洋科研相关机构探讨设立海外科研所的可行性。

在厦门高崎渔港内,夏商国际水产交易中心已经成为国际级水产品的集散地,以餐饮休闲、渔业文化、渔产品交易融合一身的渔港颇具规模。去年,渔港交易额突破100亿元,餐饮营业额近1亿元。以此次厦门国际海洋周配套的首届海鲜节发展为契机,渔港经济发展更趋专业化、规模化。

近年来,厦门市内引外联,相继引进种苗培育、海洋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水产品贸易、远洋捕捞、休闲渔业等,推动传统渔业升级为现代渔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水产加工品,带动培育了一批本土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企业,如厦门夏商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厦门东海洋水产品有限公司等等。

覆盖点多面广

“我们在国内首创推出唾液RNA采集管,成为更舒适、更安全的新冠病毒检测取样方式。针对远距离的海外运输,我们还升级了性能更加稳定的干粉型新冠检测试剂……这些都是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疫产品,多款试剂的原材料成本降至原来的40%~60%,完成了进口替代。”致善生物董事长李庆阁介绍。

从深海中寻找微生物,从中提取海洋工具酶,最终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经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推荐,由厦门致善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大学和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单位研发的“海洋工具酶的开发与产业化”,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区域示范项目。通过建立工具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高质量稳定的批量化生产,为我国生物医药工业体系提供高性价比的工具酶,降低工业用工具酶的成本,改变这一产业被国外垄断的现状。

海沧生物医药港园区内有一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保藏能力超过2万份。简单来说,当某个海洋物种消失了,可以从资源库里取出种源重新培养出来。

在厦门,像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这样的海洋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23个,项目总投资23.07亿元,平台服务内容涵盖海洋生物医药研发、海洋装备制造、游艇展销、海洋环境监测保护、海洋水产品深加工等各个领域。

海洋科研成果迅速转化,除了厦门市如厦门大学、集美大学、海洋三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深厚积累,也得益于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这样的成果孵化平台。蓝脑科技的负责人张春毅说:“在这里,企业可以享受免租优惠及各项政策支持,还有配套完善的物业服务,我们可以心无旁骛投入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中去。”据了解,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目前已累计入驻10批共44个项目,其中众创空间团队20个、孵化区企业24个,辅导11个团队注册成立企业,孵化区8家企业实现产业化生产。

针对在孵项目和企业的特点,南方海洋创业创新基地经常举办专项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截至目前,基地已开展海洋政策、财税、金融、知识产权、研发管理、高企认定、科技服务等各类技术培训近70场,累计参加人员近3800人次,为涉海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达300余名。

海洋产业的本土研发丰厚成果,产业覆盖点多面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些从刚刚落幕的2020厦门国际海洋周招商引资项目中可见一斑。大会68个签约项目,投资金额355亿元,领域涵盖海洋生物医药制品、现代渔业、智慧海洋、国际港口航运等现代海洋新兴产业,多个签约项目涉及跨区域合作(青岛、天津、香港、台湾、东盟等),投资金额大于5亿元以上的签约项目就达14个。

拓展发展空间

刚刚出台的《厦门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十四五”期间,厦门海洋生产总值力争占到全市GDP比重达30%以上,建成海洋强市,成为国家海洋中心示范城市。

厦门市海洋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空间布局上看,厦门现有基本成型的三大海洋产业聚集区,即海沧涉海园区、同集涉海园区、翔安涉海园区。“十四五”期间,将优化现有海洋产业集聚水平和既有空间分布,通过产业布局和生产要素的进一步调整,打造厦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加快打造“两带两港一区”,拓展海洋产业发展新空间。其中,两带指环湾海洋经济发展带、环岛海洋经济发展带,两港指高崎渔港和欧厝渔港,一区指海洋高技术产业园区。

从产业上看,厦门将从6大方向培育未来新产业,包括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信息与数字产业、海洋文化创意产业、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和涉海金融服务业。

渔港经济圈融合发展。推动高崎渔港提升改造和“渔市游”等项目建设,建设集吃、住、游、购为一体的现代化渔业休闲产业,促进渔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建设厦门国际水产品交易平台为抓手,打造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高端水产品交易中心。

开展欧厝国家级中心渔港规划和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项目,突出对台渔业基地功能,承接机场搬迁后高崎中心渔港外溢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功能。

发展海洋高新产业集聚园区。以欧厝渔港作为海洋高新产业的起步区,加快建设中国大洋样品馆和海洋科考船综合保障基地,争取海洋科学技术福建省实验室和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研究发展中心落户厦门,形成集聚效应。

厦门海洋经济的一片“蓝海”,就在前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