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第三批集采官宣来了:采集86品种信息,电子化报量全面摸底

2020-07-23新闻14

文 | 健识局 陈广晶

编 | 健识局 严冬雪

本文来源于《财经天下》周刊合作伙伴大健康品牌“健识局”,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备受业界关注的第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有了新动态。

7月2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印发通知,就86个品规的药品采集相关信息,为后续开展集采做准备。

这也就意味着,第三批药品集采正式启动,约有187家药企需要参与报量。业内普遍认为,集中带量采购释放了机构改革的巨大红利,大幅度减轻群众用药负担,提升用药质量水平。今后,我国集中带量采购将逐步实现常态化运作,不断扩大涉及药品范围,以全面降低用药价格。

据健识局梳理86个品规药品发现,此次共涉及多款临床急需的知名品种和部分白血病、抗肿瘤以及精神类药物。例如:地氯雷他定、多潘立酮、枸橼酸西地那非、二甲双胍、拉夫米定、来曲唑、利奈唑胺、氯氮平,以及阿那曲唑、阿扎胞苷、奥氮平等用量较大品种。(详情请见文末表格)

无疑,市场上的重点品种,也引来不少的竞争者。据健识局的不完全统计,碳酸氢钠、替格瑞洛、西替利嗪、非那雄胺等品种的入围企业均超过5家药企,而二甲双胍的的竞争最为激烈,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企多达20余家。

根据公布的品种名单,其中不乏年销数十亿的大品种,行业预估总规模接近600亿元。业内普遍认为,按照前两批带量采购57个品种已经实现了平均降价50%的原则,第三批药品集采降幅只会更加猛烈。

随着带量采购常态化,中国万亿医药市场将全面进入洗牌阶段。

86个品规启动报量

离职裁员已成大概率事件

根据此次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的通知,参与国家集采的药品应获得国内有效注册批件的上市药品,并要满足以下四点要求:

原研药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参比制剂。

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按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的仿制药品。

纳入《中国上市药品目录集》的药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通知》明确,本次信息采集工作仅用于相关工作的摸排和研究,不作为药品集中采购企业申报依据,具体申报企业资格及申报品种资格以采购文件规定为准。

图/ 视觉中国

这也就意味着,这86个品规的药品并非是第三批药品集采的最终目录。而相比于第一批、第二批纸质版资料相比,第三批的企业申报开始进行电子化的信息收集。

健识局获悉,此次国家集采所收集的资料包括产品对应的企业信息,所有人信息、产品的原料信息、产能信息。有分析人士指出,电子化报量不仅能在数据上更加精准,并且可以实施监控生产企业的资质。

此前,安徽、福建等省市的地方版带量采购曾明确要求,申报企业要符合国内医药500强或所在地区采购排名前三名的规定等相关参与带量采购资质。

此次《通知》的发布,意味着第三批药品集采目录的统计、报量工作已正式启动,业内预计正式目录将于8月中下旬公布。

从今年1月公布的第二批带量采购结果公布来看,带量采购总金额约21.57亿元,32个品种采购成功,平均降价55%。

而第三批药品集采的降价幅度将逐渐扩大,业界普遍预计,相关药企的营销模式将受不同模式的影响,高管离职、基层裁员已成大概率事件。

使用比例超90%

药品集采加速仿制药替代

有数据显示,前两批国家带量采购共涉及57个品种,药品费用从427亿元降低到83亿元,节约费用344亿元。其中降价效应180亿元,替代效应164亿元。

更为关键的是,“4+7”试点使用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比例,也从原来50%的使用率提高至90%,加速完成仿制药替代。

此次第三批药品集采一口气就有86个品规进行申报,大多数都是年销售十亿级的重磅品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可以想象。

米内网数据显示,56个通用名药品在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额超过560亿元,其中有23个药品销售额超过10亿元。

以二甲双胍为例,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终端多个剂型销售总额多达53.8亿元。同样进入集采目录的缬沙坦,2019年的销售额49.64亿元,卡培他滨销售额也多达34.9亿元,头孢多个剂型销售额达31.9亿元。

目前,从两批药品集采的经验看,占据市场主导的原研药在第三批药品集采中仍然面临巨大冲击。

曾占据九成市场的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在进入带量采购之后,市场份额急剧下降至30%。而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片)、波立维(氯吡格雷)受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业绩大幅下滑。

不难想象,第三批药品集采一旦实施,今后的市场竞争会异常激烈,药企的销售模式也将发生变化。有分析人士指出,大部分药企都愿意把中间的水分“挤掉”,向创新药或独家品种进行转型,不过还需要时间积累。

在这场市场争夺战打响之际,业内普遍认为,仿制药市场势必将会逐渐萎缩,腾笼换鸟的改革初显,今后生物制品将成中国医药市场的主力军。

END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