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再出来救国?原因很现实

2020-12-16新闻12

我是杂谈胡侃,不绕圈子,直接说答案,在杨家将中,杨业、佘太君(杨业妻子)、杨延昭、杨文广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杨家三代精忠报国的事迹一直被后人广为传颂,杨业在雍熙北伐中受敌埋伏,又被奸臣所害,后率孤军鏖战,战败被俘,为表气节,绝食三日而亡;幽州战役时,杨家军赴金沙滩谈判,被辽军所围,几乎全军覆没,杨延昭受俘,为报血债,忍辱负重做了辽国驸马,后来帮助杨六郎打败辽国。到了杨文广时代,北宋已经和辽国议和,而对西夏政策也十分摇摆,杨文广虽有一腔收复失地的热血,但宋朝已病入膏肓,重文轻武之风盛行,作为忠烈之后的他也无力回天。

杨业原名杨重贵,是麟州新秦的豪族子弟,少年英雄,骑射精熟,很早就立志成为一代名将。20岁时(942年)便已经当了麟州刺史刘崇的保卫指挥使,以打仗勇猛,武艺高强闻名。951年,刘崇于太原称帝,建立北汉,杨业在刘氏麾下效忠三十余年,因为其劳苦功高,曾被赐名刘继业。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他曾为了天下大义,劝说刘崇向北宋投降。

当时契丹挥师太原,杨业曾劝说北汉国君向北宋投降,原因在于契丹人背信弃义,如今他们来势汹汹,将来大有可能会打败我们北汉,签订了啥协议,对方不一定会遵守,我们不如趁着他们骄傲轻敌之时,搞个突然袭击,必然能取得非常理想的战果,当然,如果我们将获得的数万马匹全部献给北宋作为入伙费,再借助北宋强大的国力来保护我们北汉数以万计的百姓,将来大王也可安享晚年,这不是双赢的一件事么?

为了天下苍生安危,忍辱负重,归降北宋,这何止是一个大将军的视野啊。当然,刘崇并没有答应,于是,北汉卒。

归降北宋的杨业开局即是巅峰,在代州做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某天辽国大军从雁门浩浩荡荡的杀将过来,杨业出奇兵,率领数百部众去捅辽军屁股与潘美前后夹击,杀得辽军丢盔弃甲,不光缴获大批物资,还抓到一个重要将领——马步军都指挥使。如此大功一件,宋太宗(就是高粱河飙驴车那位)火速提拔,杨业因此当了云州观察使,也是此战,把大辽军队打出了杨业恐惧症,但凡见到他的旗帜,顷刻间便已望风披靡。用一个名号就能吓退数万大军,是何等威风凛凛啊。

俗话说得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常在职场走,哪能不遇小人呢,总有那么一些人能力不够,诬告来凑,杨业在职场中混得风生水起之时,他的大Boss宋太宗就时常收到一些小纸条,大概都是黑粉写的,全是尽诋毁之能事,给大将军穿穿小鞋。作为北宋重要领导的太宗哪能不知道呢,果断把这帮无耻之徒的废话当放屁,还把小纸条留给杨业来看,我杨大将军是何等英雄人物,会跟这些宵小之徒一般计较?将小纸条一笑炬之。

986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再次北伐辽国,任命忠武节度使潘美当主将,云州观察使杨业当副将。开始进展十分顺利,西路军很快就拿下云、应、寰、朔四州,而东路军主力却被辽军按在地上摩擦,被迫归还大辽代州。

那时形势已经非常紧张,辽国耶律斜轸和萧挞凛已越过云、应二州攻陷寰州,朔州危在旦夕。面对此番局势,杨业建议避开辽军锋芒,让几个州的百姓撤退即可。如此一来,我大宋即可用非常小的损失来顺利达到目的。

这个建议刚提出来,马上就被一位人才痛批。监军王侁直接开喷:“素闻杨将军号称无敌,怎么现在看见敌人就送了,莫非这名号是徒有虚名?还是另有想法?”杨业把声誉看得比性命还重要,当即用行动证明:我不建议与敌人硬刚是想以较小的损失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既然现在有人说我怂,我就要让你看看老夫是什么成色。

出发之前,杨业对潘美说:“这次行动我们肯定会吃大亏,但我曾是败军之将,这条性命早就该随北汉恩主归于黄土,既然有人认为我怕死,我就给你们看看我的风采,带着诸将士为大宋建功立业。你们在陈家谷口派兵布阵,等我们杀回来之时以作策应。”

一个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只因为一个非专业人士在旁边干预,变成了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是不是跟在某些公司里面,业余人士干预专业人士干活的情景很像)

果然,杨业大军中了埋伏,在谷口策应的潘美、王侁见杨业多时未归,以为辽军溃退,为抢功劳,挥军大进,前进二十余里,结果半道听到杨业战败消息,立即撤退。杨业力战至傍晚,率领一百多人杀出重围,等到约定的谷口,潘、王大军已经杳无踪迹,杨业心如死灰,脑海中只闪出一个念头——我们被抛弃了。当即对部下慷慨陈词:“你们还有家室妻儿,没必要都在这里跟我白白送死,你们现在回去,把这可恨之人的无耻做派向皇帝汇报,为死难的众兄弟昭雪!”

但无一人退缩,皆悲愤赴死。杨业在斩杀百人后,被暗箭射中,坠马被俘,但感念皇恩浩荡,绝食三日,以死明志。如此大事,看看宋太宗是如何处置相关人员的。潘美被贬三级,王侁等人只是被削去官职,追封杨业检校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让他儿子杨延朗当崇仪副使,其他的几个儿子当了殿值。如此处理方式,宋朝焉能不亡?

幽州战役时期,杨家军到金沙滩谈判,没想到辽军早有准备,杨家军损失巨大,几乎被全歼,杨延平死于乱枪之下,杨延定血战身亡,杨延辉亡于惊马铁蹄。杨延昭与部下刚突出重围,又被辽人韩延寿、耶律奇率精兵俘虏。

随后被献给萧太后,对方见他仪表堂堂又是一身好武艺,遂诚心劝降,见血债未报,心有不甘,四郎忍辱负重成为驸马,之后佘太君帅兵伐辽,延郎念母,潸然泪下(京剧《四郎探母》就是以他为原型)。公主看出端倪,询问夫君,乃知对方是杨家后人,见他情真意切,公主又从萧太后处骗来出关令箭,延昭终于在宋军营中与母相见,但感念公主安危,不到天明,又回到辽国。有了杨延昭里应外合,六郎大破辽军,但他却深感此生无以报国,于天波府沉郁而终。

在史料记载中,杨文广是杨延昭(本名杨延郎)第三子,1043年,陕南爆发农民起义,杨文广率军镇压,大胜而回,皇帝论功行赏,得以升至殿值。1044年,范仲淹因为推行新政受阻愤然罢相,在邠州担任知州时曾与杨文广交流,一谈之下甚是投机,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军事才能卓绝,谋略高远,并非池中之物,赶忙收归麾下,等待时机报效祖国。

然而,时不待人,也就是在这一年宋国与西夏已经议和,跟辽国也已停战,企图以沙场之事扬宋国威的杨文广只能扼腕叹息了。在感慨多年后,他终于在1068年迎来了小试牛刀的机会,当时大宋在秦州西北边境修筑防御工事,结果西夏党项人出兵滋扰,时任秦凤路副都总管的杨文广摩拳擦掌,声东击西,以计智退西夏人。西夏人哪里受得了这种窝囊气,你北宋一个弱兵之国也敢打我脸,于是,西夏人又调来数万骑兵,杨文广杀敌之心早就憋了几十年了,现在有人来触霉头,毫不手软,率领宋军,大败西夏,经此一战,保了边境数十载平安。

1070年,辽国见西夏经常骑在北宋头上拉屎撒尿,也趁机来捞点好处,要挟宋朝割让将近一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此时的北宋,早就没了开国时的豪气和风骨,任人宰割,交了岁币,之后辽国更是得寸进尺,继续争夺北宋土地,杨文广赶紧制作一份收复失地策划案,可是还没等到朝廷回复,就先一步抱憾而去了。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