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质子并不是我们现在大部分平民所想象的那样危险,质子不是被绑匪绑架的人质,不是随时会被撕票的肉票。质子是国家信誉的象征,重要性可比民间绑架案里的人质高多了。
质子身份一般受时局短暂影响,但是再影响他。首先也是有继承权的王子。贵族圈子里只要不撕破脸,一般都会留一线。春秋时代交战都会选择俘虏贵族等待赎回而不是直接杀死,和欧洲中世纪相似。
战国时代形势虽然紧张很多,但并不是天天都紧张得要死,贵族之间关系还是很密切。像奠定了秦朝统一局势的秦昭襄王,他这个秦王就是赵武灵王立的。太子丹当年也是质子,并不妨碍他回去当太子。
质子实际上是一个变相的外交官,战国时期无论是诸侯国层面,还是大臣层面,还是备用储君方面,都会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形成了这种奇特的人质现象。质子是不是囚犯,更多取决于两国之间的关系,而不是质子这个身份。
不过就算关系紧张,毕竟还是外交护照,好吃好喝还是应该有的待遇水平(各国建有质子馆提供食宿)。小国或者关系紧张的国家,质子的人身自由和刻薄就难免了。
异人太被人忽视了,他被扔去做质子的时候,应该是爷爷昭襄王时期,异人肯定不受爷爷关注,看起来也没啥特别之处就被扔去赵国了。可惜昭襄王可能到死都不知道这个不受重视的孙子,才是最像他的。
昭王隐忍遗传给孙子庄襄王,庄襄王年轻时候可能不被爷爷重视,不过我一直蛮佩服庄襄王一点,常年在异国,一回国就被嫡母华阳夫人相中认为嫡子,在赵国娶到了母家势力盘根错节的赵姬,生下了秦始皇。
异人做人质是一种很重要的政治资本,有功于国,可以作为以后在秦国立身的资本。简单来说,质子不是用来杀的,杀了也没用,主要是用来有利益冲突的时候可以缓解,并扶持一个利己的政权。
能去当质子,本身就是一种荣耀,秦始皇、楚考烈王都当过质子。秦昭襄王发动了长平之战,秦昭襄王唯一一次逆天改命的机会就是长平之战后的那2个月,在寒冬到来之前,直取邯郸,一旦错过,此生再无机会。
秦昭襄王有点穷兵黩武,长平之战若不是范雎阻碍的话,白起直接杀到邯郸,后果就不一样。而后来再攻邯郸很难取胜了,赵国人同仇敌忾,而且邯郸城比较坚固。长平之战尽管秦国取胜了,但国力消耗过重,经不起大战了。
到了异人那时五国联军胜利不光是军事方面,而且后勤补给等方面都跟得上,打仗打的是国家的实力。秦昭襄王和汉武帝一样,活得太久了。秦昭襄王晚年老年痴呆,历史上很多君主都是壮年时英明神武,晚年出了很多昏庸的事。最有名的就是齐桓公,赵武灵王,还有汉武帝,只能说明退休还是很重要的。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的实力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齐秦争霸,第二阶段为秦与赵、楚、魏的战争,以秦楚拉锯战而结束,之后魏冉倒台,第三阶段是秦昭襄王主政以后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坑得秦孝文王上台以后吓得函谷关晚开早关。
秦昭襄王扶持了以王氏家族为代表的新利益集团来取代穰侯代表的楚系集团,期间使用范雎的“远交近攻”说辞作为承诺甚至诱惑。而王氏家族是典型的武勋集团,武勋集团的特点直接导致了秦昭襄王发现事情不对头时,整个秦国的运行轨道已经不是他能够掌控的了。结合相关记录看,秦昭襄王后期的表现应当不是“瞎搞”,而是王权失控。
国家实力趋势的脉络要搞清楚,这都是客观规律。穷兵黩武和休养生息要交替进行。从孝公东出到昭襄王上百年,秦国和山东六国打了那么多次,虽然胜多负少占了不少领土,但是也会把国家实力拖垮,长平之战虽然杀的赵国无男丁,秦国何尝不是损失惨重。
没有异人的休养生息,嬴政不可能短时间横扫六国。对于汉武帝也是如此,没有文景用金钱换和平,国家完成休养生息,哪有国力让武帝横扫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