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1890年出生在浙江慈溪(跟蒋介石是同乡),1907年考入了浙江高等学堂(今浙江大学前身),从1911年毕业,到1927年追随蒋介石,这16年里,他经常在上海报刊发表时事评论文章,观点犀利,笔力刚健,俨然上海报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不仅是同行佩服他,他也吸引了国民党方面的注意。
陈布雷
当时,随着北伐军的节节胜利,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的地位也不断上升,当时一个叫张静江的人,作为蒋介石的“帝师”,屡次提醒蒋介石,“要想做出一番事业,有‘两杆子’要抓:一个是‘枪杆子’,一个是‘笔杆子’。”
意思就是,蒋介石“枪杆子”足够硬,但就是缺一个刚硬的“笔杆子”,但是,找秘书这个事情,对别人来说很简单,但对蒋介石来说,非常不简单。
对于自己的这个秘书,蒋介石的用人要求很多且高:既要才思敏捷、文笔犀利,又要温和谦恭、毫无野心,还要品行端正、忠心耿耿,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是同一个家族或同乡,或者说至少得应是浙江大同乡。
能满足这么多条条框框的候选人,很少见,陈布雷就是其中一个。
陈布雷书法
当陈布雷被介绍给蒋介石的时候,首先吸引其注意力的,就是陈布雷的籍贯“浙江奉化”,之后又听说他是上海报坛的名记者,便立刻被选中。
1927年1月,陈布雷在南昌接受了蒋介石的“面试”,见面第一天,陈布雷“嘴瘪唇翘,头发蓬松,像是一个埋头做文章的书呆子”,蒋介石对第一印象很不错。
不过,真正让蒋介石心服口服的,是陈布雷当场一挥而就的《告黄埔同学书》。
当时,蒋介石仅仅是口述了几个要点,零散且复杂,然后要求陈布雷用校长和总司令的口气,立马写出来一篇文章。
当陈布雷现场一气呵成写出《告黄埔同学书》的时候,蒋介石感叹:
陈布雷与副官(左)
从此,陈布雷开始了蒋介石贴身秘书的政治生涯,在蒋介石统治中国大陆的20多年时间里,所有蒋介石的演讲稿、著作,几乎全部出自陈布雷之手,陈布雷也逐渐成为了国民党内部的重要人物。
但就是这样一个风光无限的人物,却在1948年11月13日,选择服用安眠药自尽,不过更让这件事扑朔迷离的,是陈布雷自杀的原因。
有说他“尸谏”的,这是出自长期照顾陈布雷的副官陶永标之口,此外上海一些报纸也采用了此说法。
大致是说,1948年11月那时候,国民党刚丢失了东北,形势十分危急,陈布雷曾劝蒋介石,早日同共产党和谈,结束内战,让百姓休养生息。
不过,蒋介石不仅没有同意,还罕见地对陈布雷发泄了很大怨气,陈布雷对此感到十分失望,万念俱灰之下,选择以身殉职,以死表示自己对蒋介石和党国的忠诚。
陈布雷夫妇与七子二女
除此外,也有说他长期患病、“油尽灯枯”,所以自行了断,脱离苦海,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
陈布雷常年伏案写作,赶写文章,导致用脑过度,面容枯槁,但是他本人在饮食生活方面又极其节省,甚至苛刻。
根据陈布雷身边的人回忆,陈布雷平常饮食极其朴素,饭桌上大多都是青菜、萝卜之类的,有一次做菜的师傅擅自买了2斤甲鱼,被陈布雷认为太浪费而辞退。
当然这些身体上的痛苦和折磨,只是一些外在的客观因素,真正让其自杀的还是其精神上的彻底崩溃。
陈布雷追随蒋介石20多年,应该说抗日那段时间,是陈布雷最“得心应手”的时候,一篇篇抗日檄文下笔如有神,读着大快人心。
陈布雷与陈诚
但到了国共内战的时候,陈布雷似乎有些“江郎才尽”,不过也有人说是他不愿意反共。
再加上他的女儿陈琏被曝出是共产党(陈琏当时确实加入了共产党,1967年文革中被迫害,选择跳楼自杀以示清白),所以陈布雷的精神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再加上1948年末,国民党正处于十分不利的政治局面,想要挽救谈何容易,陈布雷对此自然有切身体会。
在这种种极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根据陈布雷本人遗书的说法,他走上自杀的道路,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蒋介石参加陈布雷葬礼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被副官发现在卧室自杀身亡,书桌上留下了万言遗书,分别是给蒋介石、自己秘书、家人、朋友等。
以下是节选内容:
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总统府立刻成立了治丧委员会,决定陈布雷葬礼按最高规格:举行国葬或公葬,以表彰陈布雷对国之功劳。
陈布雷之墓
最后陈布雷的坟地,选在杭州南山九溪十八涧一个叫徐村的地方,墓穴极为简朴,与普通百姓的坟墓没有什么区别,墓碑上仅刻有“陈布雷先生墓”六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