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近日上海的天气迎来降温,但依然阻挡不了市民们户外运动健身的脚步。
而“群众健身去哪儿”这一难题,正在上海不断解出新的答案。
据了解,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牵头承担了三项市政府体育实事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今年已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12条、市民多功能运动场96片、市民益智健身苑点585个,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此外,市体育局今年还会同市卫健委新建智慧健康驿站134个,基本实现全市智慧健康驿站街镇全覆盖。
想锻炼,家门口就是运动场
“现在这些先进的体育设施就建在自己家门口,就连以前从不爱下楼锻炼的老邻居,都经常下来锻炼了。”今年80岁高龄的市民查雪瑛称赞道。
查雪瑛老人所居住的锦一小区,坐落在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上。原先锦一小区的健身点建成于2000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居民运动观念的更新,健身点设施老旧、健身功能单一等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而虹口区又存在地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重、体育场地不足等棘手的问题。
为了给市民提供一个良好、安全、有序的健身环境,虹口区体育局“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广泛听取市民实际需求意见后发掘“金角银边”,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挖掘潜力。
今年10月底改建升级完毕的益智健身点位于小区中心地带,占地面积约为320平方米,囊括了亲子运动区、成人力量练习区、老年健身区和比赛健身区。
“以前只有老年人来锻炼,现在小孩子、青年人、中年人也都过来锻炼了。”正在骑“智能竞赛健身车”的王大爷对澎湃记者说道。
许多焕然一新的健身器材,也引得周边居民驻足围观,而这些器材所贴附的使用说明以文字+图解的形式展现,也是通俗易学。此外,社会体育指导员也会定期到访健身点,讲解器材的使用,传递科学的健身方法。
查雪瑛老人说,自己每天都会来锻炼一小时,以前腰椎和肩膀上的毛病,通过锻炼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她还表示自己会以身作则,好好爱护这些健身器材。
凉城新村街道锦一小区市民益智健身点正是在现有条件下挖掘潜力的成果之一。像这样的健身场所在上海已呈现出星罗棋布之势。
科技赋能,智慧助力全民健身
据悉,上海全市已基本实现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二维码全覆盖,用信息化的手段为全市2万余处社区体育设施建立“身份证”信息库,建立了体育设施电子地图。
除此之外,规模更大、辐射面更广的康健社区体育公园还拥有众多的“黑科技”,就连不少年轻朋友都称是第一次见,也因此成为了不少体育运动爱好者的打卡之地。
康健社区体育公园的室外智能健身房中的智能健身器材都带有阻力,拥有十档自适应调节,并配置了太阳能感应灯光,方便市民傍晚夜间健身。
另外在一些专业机构才能看见的体质检测设备,也落户到了公园中,市民可以免费享受多达十几种体测服务,可以测量如身高体重、体成分、静态心率、握力、反应时......等等。
通过这些数据,市民可以客观衡量自己近段时间的运动效果,系统也会综合数据量身定制最佳的运动健身方案。
“这些设施都很‘高大上’,而且让我的各项数据变得很直观,对我减肥很有帮助,还可以给你规划今后的健身频率、时长等,还会提示一些注意事项,非常人性化。”一位正在通过运动减肥的居民就称赞道。
此外,在康健社区体育公园的跑道外三圈还设置了智能化跑道,通过在跑道周围设置的红外感应柱,可以自动记算跑步时间和距离,这些数据可以上传至跑道外侧的公共大屏幕当中,计入排名,增添了不少健身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在跑步过程中,还可以随时到跑道周边的人脸检测设备上,及时检测自己的心率,面温等,对一些患有疾病的群体来说,万一有紧急情况发生,设备上设有SOS紧急呼救键,能够直连服务台的电话,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疫情期间不放松,未来还要继续建设
据了解,受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项目开局其实非常困难,由于社区封闭管理,一些地点也无法进行实地勘查。
为此,市体育局积极应对疫情,提早规划布局,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推进建设,并根据实事项目推进时间节点,指导各区紧抓进度,简化了前期手续的流程办理,压缩办理周期,确保充足的施工周期,最终才得以提前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十四五”期间,上海市体育局将继续拓展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空间,计划到2025年,实现上海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左右,打造高品质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市体育局也将支持各区推进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建设,争取实现街镇全覆盖,并在公园、绿地、沿江、沿河等区域建设嵌入式体育设施,在商场、楼宇、园区等区域建设健身设施,利用屋顶和地下空间、闲置用地、旧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因地制宜布局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
同时,也会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都市运动中心等体育服务综合体,通过持续推进市民健身步道、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等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形成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的体育健身设施服务网络,营造处处可健身的城市环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