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元曲就是元杂剧,其实,元杂剧只是元曲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元代散曲。在元代,不叫散曲,名曰“乐府”。秦代设立了专管音乐的部门,汉代沿袭旧制,汉武帝时期,正式成立相关部门“乐府”,负责收集编撰民间音乐。
汉魏六朝就是以乐府民歌著称的,到了元代,“乐府”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在明人朱有墩的《诚斋乐府》中,首先提到了“散曲”这种说法,这里的“散曲”只专指“小令”。明代中期以后,“套数”也纳入到了“散曲”之中。
不过,散曲作为一种文体概念被最终确定,应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学者将“小令”和“套数”都视作为“散曲”。
从唐诗到宋词,风格转变并没有那么撕裂,为何到了元代,“文风”如此泼辣了,读来更多的则是畅快淋漓。有元一代,可以说是读书人的黑暗时期,汉人的地位一下子被踩到了尘埃,读了书没活干,那就写文呗。这时候,写文已经不再是取悦自己的心情,而是要“迎合”这个时代了,笔端直接指向社会的种种不是,如:《窦娥冤》就是其中之一。
而惊艳了岁月的元曲,当属那些描写爱情的作品。如:《倩女离魂》,它取材于唐代的《离魂记》,面对母亲定下的规矩“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张倩女忧心忡忡,恍惚中灵魂跑出了身体去追赶王生,王生却是“不屑”她的这种“主动”,一本正经地说:“你私自前来,太有伤风化。”这话真的很有杀伤力,等于直接说倩女不自重。
但是,倩女很勇敢,我真心表达对情郎的爱意有错吗?她毫无顾忌地告诉王生:“我本真情非为相吓,已主定心猿意马。”显然,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这便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的真实处境。她们唯有在非常的情况下,才能挣脱束缚,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一旦“灵魂出窍”,精神获得自由,她们便表现得热情似火,敢作敢为。
在这里,离开躯体的倩女之魂,寄寓着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的心态;至于倩女在家中的病躯,那种幽怨悱恻,凄凄楚楚,正体现出礼教禁锢下广大女性的百般无奈。
为何元曲中会有如此多的爱情题材的作品呢?
一是、需要疏泄心中的不满;
二是、那时的戏曲土壤已经成熟,市井之间对“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兴趣浓厚。
女性的话题,很长一段时间是“隐晦”的,这么一来就极大的满足大家的想象空间,尤其又是个性张扬的追求生活幸福,让大家触摸到了心底的某种欲望。
这里,我再来看看元曲的发展。
元杂剧受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影响很大,在南戏风靡之时,它也开始走向了成熟,融合其它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自己“一人主唱”的鲜明特点。“唱”和“说白”密切结合,注重剧本的舞台效果以及角色分工,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的剧本不同于宋时的宋杂剧或参军戏,它的取材来自于民间的一些经久传唱的故事,并结合社会现实,如《汉宫秋》,它就属于历史故事剧。当然,不是说历史,而是借助历史人物来说现实。王昭君坚守民族气节,不愿意“忍着主衣裳”苟活。
最终,她脱下这身汉服,来到番汉边界时毅然投江,这明明就是在说君臣的不作为嘛。可以说,这就是元杂剧,它让作者的情思流逸,让整个剧作的内在情绪,在象征化的手法下表达,并且,还不失真实生活的本质。故而,成为了大家最喜欢的一种文艺形式。
据研究,发源于金词的元散曲,产生的年代应是在金元之际。金词中的不少词牌已经出现了曲的特点,吸收了大量北方俚歌,在文学风格上已经趋向于后来的曲。散曲应是胡曲和汉乐结合孕育的一种新的乐曲。历史上,西域道路畅通时,西域音乐同样影响了中原,如:龟兹的音乐,在隋唐的乐制中分量都不低,元曲中的宫调就出于隋唐燕乐。
如今知道的元曲作家有二百多人,流传至今的作品有四千多首。值得一提的是元好问,他对元曲的形成、创作有一定领导作用。金末元初的文人,被断了仕途之路,青楼成了他们的流连之地,青楼的名伎都会制乐府,时间一久,曲文结合就成必然之事。所以,元散曲中不乏咏妓曲。这也不奇怪,唐诗宋词中就有很多描写妓女,虽然时代虽不同,但是,文学的创作却是相通的。
元曲每本以四折为主,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不过,这时不再局限于每本四折了。元曲是应时代需求而发展出来的艺术形式,更加的接地气,那些为人熟知的故事,经过艺术家的加工,不再是说事,而是在讲述一个时代、一份追求,一种理想。通过角色的设定,将这个世界的千万现象,用唱、做、念、打展示出来,将这人间的离恨喜乐,用歌、话、武、斗诠释出来,虚拟和现实在剧本缓缓打开时,演绎了一遍人生的悲欢离合。
这就是元曲的魅力,不可替代。
参考资料:
【《元曲的发展》、《元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