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数十万胡人投降唐朝,唐太宗无视,成了亡国大患

2020-12-16新闻8

在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一般都会面对周边其他族类的侵扰,昔日秦始皇修筑长城,另派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麻池古城)。

而汉高祖刘邦因轻视匈奴而被困于白登,致使汉朝走向和亲的道路,好在有汉武大帝举全国之力伐之,不惜背上“穷兵黩武”的名声,为汉朝洗刷屈辱。

由此可见,古代的帝王对于游牧民族都要谨慎对待,稍有不慎就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虽说匈奴之祸被汉朝解决,可游牧民族源源不绝,之后演变出很多股势力,其中突厥算是比较强大的一支力量。史书记载“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独为部落,盖匈奴之别种也”。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突厥和匈奴是有较近的血缘关系的,其强大的破坏性令强大的唐朝都颇为忌惮。

甚至有一次,因为李世民的一次错误决定,差点两次导致唐朝灭国!

北周时期,中原王朝为了保持边境的稳定,经常对突厥采取以钱粮等物资进行安抚讨好的政策,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虽然停止了向突厥岁贡,可他依然忌惮突厥人极强的作战能力,他为此不得不诏令百姓修筑长城进行防御。

唐朝建立的时候,突厥内部早已分裂为了两大势力,人们普遍称其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其中以东突厥的军事力量最为强大,唐朝政基刚稳时,他们曾一度侵扰中原地区。

在李渊主政时期,由于天下尚未彻底统一,李唐的将士普遍忙于中原内部的征战,朝廷对突厥等周边部族采取了化敌为友的措施,李渊甚至亲自写信给突厥的可汗,借此实现安抚的目的。

到了贞观三年,李唐江山的内部已经稳固了下来,为了给唐朝营造一个充分安定的环境,李世民直接派遣李靖领兵十万主动讨伐突厥,由于李靖指挥得当,再加上唐军是在出其不意的情况下发起的猛烈进攻,没过多长时间,东突厥便被打败了,可汗颉利也在逃窜的过程中做了俘虏。

唐军乘胜追击,对突厥的残余势力进行了清扫,十余万突厥人选择归顺,眼前形势一片大好。正当李世民准备享受这份喜悦的时候,却不知道更大的危机悄然而至。

而这份危机,正是源于这些投降的胡人。

对于这些胡人的安置问题,朝廷大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的大臣认为,既然东突厥已经被打垮,而且他们的臣民也表示“慑于大唐天威”,大唐就应该以宽纳四海的包容之心将他们收留。

这些大臣们也知道突厥人骨子里是好战的,他们的归顺只不过是为了保存自己的权宜之计,其真正原因是迫于大唐强大的军事压力。如果有一天大唐的武力值有所降低,他们将会再次站到李家江山的对立面。

有人对此提出了“同化”的应对方法,即通过唐朝的礼仪之风逐步感化掉他们原本存在的野蛮,而且还要给他们入朝为官的机会,时间一长,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大唐子民,大唐的边疆也可以通过借用他们的力量抵御来犯之敌。

不过,这一建议立马遭到了魏征等大臣的反对。

魏征以敢于直谏著称,他对于胡人投降的这件事颇为震惊,毫无畏惧地向李世民分析道:彻底感化突厥人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把归顺的十万胡人安置在大唐的疆域内,一旦形势有变,他们将立即揭竿而起反抗朝廷,届时将会有亡国之祸!

除此之外,可汗在突厥人的心中等同于神,大唐俘虏了他们所拥戴的颉利,这在他们心中将会成为巨大的屈辱,更何况这次战争还是大唐的军队主动挑起的,他们复仇的火焰是不会停熄的,最好的做法是将他们分散遣送到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并且派军队监管,让他们聚拢不到一块去,任其自生自灭。

魏征的分析十分透彻,可唐太宗当时已经飘飘然了,魏征的话李世民是一点也没有听进去。这一段对话《唐史·胡夷传》中有记载:

魏谏之:勿纳。上不悦。 魏又谏:胡多而杂,难训服。上微怒:朕乃天可汗。 魏再谏:百年危矣!上怒:尔咒本朝,当何罪? 魏退,上下旨曰:朕一统万方,天下臣服!

李世民即位之初,颉利可汗曾派兵攻打过长安,由于大唐的军队尚未布置到位,颉利可汗带领的突厥军很快就进逼到了距长安仅四十里的地方,眼看社稷将面临累卵之危,李世民亲率大军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颉利见唐军排布整齐有序,误以为李世民早已做好了准备,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处事原则,颉利可汗很快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他立刻向李世民叩头称臣,并且“献马三千匹,羊万口”,李世民欣然接受,两国之间的关系由军事对立变为了友好相处,史学界称之为“渭水之盟”。

几年后,当李世民撕破脸皮主动派兵围攻突厥时,颉利可汗直接被俘,这使得周边其他势力也跟着受到了不小的震动,很快便出现了“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的局面,李世民不仅成为了中原王朝的皇帝,而且还成为了唐周边其他势力公认的可汗,这是何等的荣耀!

当一个人的地位被众人捧到巅峰状态时,就难免会有点忘乎所以,既然他们已经诚心归顺,大唐又岂能将他们拒之门外呢?于是魏征等人的建议便被置之不理,十万多胡人被纳入了大唐的疆域。

没过多久,这枚“定时炸弹”便显示出了它的威力。

看着祥和安定的四海,李世民深感自己的江山早已是一派盛世,对于这些胡人的管理也松懈了起来。

之后,李世民出征高句丽,而随着出征的军队中,亦有很多之前归降的胡人,以结社率可汗为首的一帮极端份子则秘密组织了一场有计划反叛行动。

刺杀李世民、并利用唐朝内部空虚的机会进行反叛,企图复兴突厥!

幸好运气是站在李世民这一边的,直珠可汗与结社率可汗有怨,将反叛的消息禀告给李世民:

“突厥翻覆难期,其恩德至矣,而结社率竟反。此属兽心,安可以人理待也!臣荷恩深厚,请为至尊诛之。”

最终这场反叛被扼杀在摇篮中。经历此番波折后,李世民从原来的荣耀中清醒过来了,他这时才感觉到自己当初应该听信魏征之言。

为了补救曾经的过失,李世民下令归顺的那些突厥人迁往漠北,考虑到这些不安定分子还需要一个相对可靠的人进行监督,李世民还做了件重要的事情:派遣李思摩担任突厥人的可汗。李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在突厥的主要首领中,他算是比较亲近唐朝的一位,所以唐太宗赐他李姓并擢升他为可汗,李思摩对此感恩戴德,他一心按照李世民的设想管理突厥。

但返回漠北的突厥人并没有认同李世民册封的这位李思摩可汗,他们很快便开始了复国的举动并与大唐对立,安史之乱发生时,就是这批突厥人的后代充当了叛军的前锋,大唐的土地遭受了一场腥风血雨,这也成为了该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不得不说,唐太宗当初没听魏征的谏言,最终造成了两次亡国之患。

#隋唐#李世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