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是一个暴君吗,不是,可以说这是第一个被长久的抹黑诬赖的帝王首先先说第一个污点:民不聊生之时的陈胜吴广起义
历史上是这样说的,陈胜吴广当时被调去参加劳役,但是因为下起了大雨,道路不通,陈胜吴广估计去了就已经超过了规定的期限,所以直接选择了造反。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法律该斩。也就是“失期法皆斩”。
但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不是!
首先第一个疑问是,“失期法皆斩”这是真的?
睡虎地出土的秦简《法律问答》,“征发徭役时如不报到,处罚应该是笞打”,“征发徭役时不报到,但在一年内被捕获,只是以游荡罪再行笞打”;
根据另一份秦简《徭役》,服徭役迟到三五天的,“谇”,骂一顿; 迟到6天至一旬的,“赀一盾”,罚向朝廷缴纳一面盾; 迟到超过十天,“赀一甲”,罚向朝廷缴纳一副战甲;逃避服徭役的,“赀二甲”,罚向朝廷缴纳两副战甲。
从这上面看,也就是说,陈胜吴广这俩人的条件,根本就达不到被杀头的条件,可以说,按照当时的情况,陈胜吴广是可以免责的。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史记》写的起义是真的来看,那这俩人心里真的这么脆弱?为了不挨顿骂就去造反?我想这历史的还没有这么儿戏吧第二个疑问是,陈胜吴广用朱砂在一块白绸子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他们真的是徭役?
可以想像一下,不说历史上的什么秦始皇焚书坑儒什么的,单单说当时的书籍,那是异常的珍贵啊,当时还处于文字知识的载体还是竹简啊, 普通老百姓,可以说是没有机会读书识字的。但是陈胜同学呢? 主角光环啊, 造反的时候,不但蛊惑了手底下的人,还对时局进行了分析,你说他俩没读过书,我是无论如何都不信的; 而当时读过书的只有一个假设,那就是这俩人的身份定是六国贵族后代.第二个污点:被历代帝王和后人指责的还有焚书坑儒,但是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环境是什么吧
首先通过时间我们能知道这两件事不是说的一件事;也不是同时发生的
第一个疑问是,焚书;真的是把书全烧了?
焚书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一天朝堂聚会,博士齐人淳于越这老头开始显摆了,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他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好家伙,郡县制的导师丞相李斯不乐意了,你这个迂腐的家伙,懂什么; 于是李斯对他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再加上咸阳的诸生中也有人妖言惑众,扰乱老百姓的思想,应该进行思想统一,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但是嬴政也没有当时就独裁,而是和大臣开了个会议,大家热烈讨论,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
但是注意,要烧的是“秦纪”以外的历史著作,并没有连儒家的《诗经》《书经》以及诸子百家的书全部都烧掉。
在《史记·李斯传》中也提到了此事,李斯说:“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李斯对于那些诗书百家语,仅用了一个“去”字,并没有肯定地要“烧”。紧接着这段话还有一句:“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注意这里是“收”而不是“烧”。
因此秦始皇只不过下令收缴民间图书,藏在官府和学官之手,并没有将它们烧了. 再者始皇也不是傻子,如果把书都烧了,那些各门派的学者必将有激愤之情, 选拔官员的上层建筑也就会动摇,统治的基础同样会受到极大的动摇,他不会连这个都不知道。第二个疑问是:坑儒真的是坑的儒生,不是坑术士?
坑儒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
方士卢生、侯生等替秦始皇求仙失败后,私下无所顾忌,大肆谈论秦始皇的为人、执政以及求仙等各个方面,之后;携带求仙用的巨资出逃。一个普通人尚且忍受不了背后被人寒碜和抹黑造谣,更何况当时的嬴政,所以秦始皇知道后大怒,下令在京城搜查审讯,抓获造谣460人并全部活埋.
其实说到底,这无非是一个思想集中罢了,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文、清朝的文字狱,这可比焚书、坑儒厉害多了;
但是坑儒两字就值得我们疑问了,因为《史记》中提到这段时,用的是“诸生”而非“儒生”。而“坑儒”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的典籍中,此时距秦始皇死后已经一百多年,再说你能指望一个推翻前朝建立的朝代能对之前的朝代能有多好呢,无非是屁大一点的污点给你无限放大,来证明本朝的正统和顺应民心。第三个污点:还有什么阿房宫,一个被杜牧《阿房宫赋》的文章宣传出来的不存在污点;
第一个疑问是:杜牧他在诗中描写了一座宫殿之豪华至极,用度之奢靡至极的场景是真实存在的吗?
他文中写道:“(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可是想想看,阿房宫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修建的,而阿房宫从开始修建到秦灭亡,前后不到五年,而中间因为秦始皇的死,工人被调去给秦始皇修建墓穴,停工七个月,再到后来的陈胜,吴广起义,这些工人又被调往前线镇压起义军,实际的修建时间可能只有三年,这短短的三年时间是绝不可能修建成“阿房宫赋”里面描述的那样宏伟壮丽.
唯一的可能就是文学想象而来;追溯杜牧创作背景,当时的统治者唐敬宗李湛喜好修建宫殿,而杜牧的目的,只是采用借古喻今,夸张手法,劝诫唐敬宗不要大兴土木,免得被若干年后也被项羽烧毁罢了;第二疑问是:《史记》中的描述三百里阿房宫,真的建成了?
《史记》对阿房宫的描述,那样详细,难道真的建成了? 后人就把阿房宫的建设,都归咎于秦始皇一人所为了。可以回过头去全面地考察一下,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历朝历代哪一个特大的城市,哪一座特大的帝王宫殿,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能够全部建成、并且能够投入使用的?要知道,有的考古学家认为,东西、南北各15里,周长60里的秦陵建设工程,搞了37年都没有完成,难道“三百里阿房宫”,一眨眼就全部建成了?
所以《史记》对阿房宫的描述,那样详细,则可能是司马迁看到了图纸,通过图纸描绘而来;由于司马迁的书名上,挂上了一个“史”字,人们就信以为真了。第三个疑问是:阿房宫真的存在,还被项羽烧了?
历史上的阿房宫是一个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仅剩一片焦土的建筑魁宝,令无数人心痛不已的存在,一个秦始皇荒淫暴政的证明;但是这是真的吗,真的被烧了?
2004年我们国家批准了对阿房宫旧址的科考发掘研究工作后,考古队员对整个阿房宫遗址最大范围的进行了考古发掘,在阿房宫遗址的考察现场,偌大的阿房宫遗址下,竟然没有一丝被大火焚烧的遗迹,按说应该有大量的草木灰才是,而在咸阳宫遗址发现的却是大量的焚烧遗迹,这就说明了,项羽其实烧的不是阿房宫,而是咸阳宫;这个阿房宫根本就是只存在与稿件图纸里的存在;
最后我想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不相信,秦始皇一个扫平六合,建立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书同文,车同轨的千古一帝;能日夜笙歌?能骄奢至极?能昏庸无能?
考古学家经常说:一切都要以出土文物,作为考古研究的前提条件和论证依据,凡是他们看不见、摸不到、找不出的东西,在考古学的论证工作中,都是没有任何立足之处的.针对始皇,考古学家这种说法,依然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