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地未剖,阴阳不分……及其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淹滞而为地,精妙之合抟易,重浊之凝竭难。”
上面这段描述开天避地的语句,不论从文字,还是从内容,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出自中国的古典文籍。
其实不然,它是成书于1300年前的日本,是日本流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书纪》。
这部书不仅通篇用汉字写成,而且内容上深受我国古文典籍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早于它900多年成书的《准南子》。
既然是日本“最初之国史”,为何行文不用日文,而用汉文呢?
【当时日语的书写体系尚不发达】
我国《隋书》记载倭国(即日本)“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
我国古代文明非常成熟时期,日本还处于未开化的无文字时代,还在使用原始的刻木结绳记事。
汉字大概在公元5世纪初,随着佛教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当时佛教经典教义都是古汉语文字书写,佛教在日本风靡后,人们对学习汉字的需求日益巨增,渐渐地汉字成为日本唯一的正式文字。
但是,汉字在日本的读音却有两种,一是训读,就是根据汉字的意思使用日本原来的读音,比如“山”,写作“山”,读作“yama”。二是音读,便是使用汉字在中国时原有的读音。
因为读音不同,在日本又出现了变体汉文,也就是用汉字模拟日语读音而形成的汉字。
这种状态持续到11世纪,日本开始创造属于自身的“国风文化”,借助汉字草书体表达日语发音,形成了崭新的文字体系,即现代日语平假名。
【汉字是当时国际通用文字】
《日本书纪》成书于公元720年,当时中国处于李隆基时代的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顶峰阶段,国力空前强盛,经济社会空前繁荣,国际影响力空前强大。
东亚文明以汉文化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汉字在很长时期内成为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有日本、越南、朝鲜、泰国、蒙古、琉球等国。
圈内不少国家都把汉字作为官方书面规范文字,还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创制汉字。
日本用汉字写就正史,好似现代社会用英语编写本国历史一样,希望用一种比较权威的文字来展现推送内容的客观性、权威性。
【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
成熟的政治体制、繁荣的经济社会,让隋唐成为日本仰慕学习的对象。
大唐时期,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远渡重洋,到大唐学习汉文化,回国后受到重用。
这样学习和效仿促进了日本的政治体制改革,7世纪中下叶,日本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社会变革,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化改新”。
这次改革以中国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废除了贵族权力,开始构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日本终于摆脱了奴隶社会的影子,挤身封建社会的队伍。
统治者力图通过修史来巩固“天皇”这个新名词在日本贵族和民众以目中的正统地位,于是《古事记》和《日本纪事》应运而生。
短小精悍、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古事记》,使用变体汉文书写,以记录天皇家的历史为主,体现天皇的正统性,是日本朝廷对内的权威宣示。
用汉字书写的《日本纪事》,完全按照中国式样编写,又大量引用中国的古典文籍,主要是对外宣称国家主权,体现日本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权威地位。同时,在国内也用于汉语教学,培养唐式官僚,构建唐式中内集权政府。
《日本纪事》采用纯正的汉字书写而就,其原因不少,但溯源君发现,每种原因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就是强大的大唐王朝和繁荣的汉文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