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灯塔市古城址发现——后人把唐代岩州讹传为燕州

2020-07-23新闻4

燕州城址考古发掘现场。

出土的金代白瓷盘。

城址上残存的马面。

出土的青砖刻着“东京辽阳府”。

深埋于地下的城门遗迹。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从2009年开始,历时8年,对灯塔市燕州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这一遗址使用年代从东晋直到金代,跨越数百年。

考古和史料证实,燕州实际是古代岩州的讹误。这一古城原名为白崖城,曾经是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期亲临前线的古战场,取得胜利后,改名为岩州。这位千古名君在这里留下了一段关爱将领、呵护百姓的千古佳话。直到辽代时,这一古城还称岩州。

城门口村挖出古代城门

燕州城址位于辽阳灯塔市西大窑镇官屯村的石城山上,城址周长2500米,呈不规则方形。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基建考古研究部副研究员苏鹏力介绍,当考古人员一年年发掘下去,终于将金代补修的城门发掘出来时,村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连忙过来看,跟考古人员说:“我说我们屯咋叫城门口村呢,原来真是在城门口啊!”看来,城门口的传说已经超越了这个老人的记忆。

当然,在金代补修的城门口遗迹下面,考古人员才真正见到了由隋唐时期修建的最早期城址。

苏鹏力说:“按照最初城门遗址与周边同时代原始地面的关系分析,当初别说车辆不能进城,人进城也需要爬过一个较陡的山坡。”

这种地势反映了这座古城最初的特别明显的军事特征——易守难攻。

燕州城南临太子河,城址西、南两面利用断崖,东、北两面修有石砌的城墙,城墙外面每隔40米还建有扩大防御面的马面。这种地形和城防布局确实易守难攻。

当然,证明这座古城具有明显军事用途的还有考古发现的双重大门遗迹和数量可观的兵器。

燕州城址内部东高西低,呈簸箕形。城址东、北两侧修筑有石砌城墙及马面;西、南两侧除西南角有一长约百米的豁口外,主要为断崖。门址位于山城的西南角地势最低洼的豁口处,南临太子河。门址长7.6米、宽5米、残高0.4米至2.8米。门道路面破坏比较严重,仅存门道南侧宽约2米的范围。门址南、北、东三边发现有沟槽,沟槽内有木炭痕迹,西端也有南北向分布的木炭痕迹。门道南侧路面上发现有席子一类的编制物痕迹。

在门址中部偏西处的铺路石上有三处圆形小坑,应该是门枢所在。在南侧两处圆坑附近出土排列有序的门钉,从门钉的大小可以判断门道中有大小两种门。

门道遗物集中出土于门道南侧宽约2米的范围内,全为铁器,除和城门有关的铁钉之外、主要是大量的武器和甲骑装具。有不同类型的铁矛20余件、铁镞100件、铁刀3把、铁甲1组、马镫1副、马面帘1具,还有铁锄板2件、铁质门枢1件,其中以甲衣和铁镞数量最多,并且成组出土。铁镞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丰富,种类有铲形、矛形、蛇头形等,尤其以方头铲形数量最多。

另外,门道还出土一枚“乾元重宝”钱币,为门址的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它将人们的思绪引向1400多年前的大唐王朝。

元代以前一直称为岩州

苏鹏力在整理考古资料时,注意到了“燕州”这个称谓的由来。

然而,尽管这一名字在民间有传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但是在史料当中,燕州的称谓与灯塔市的这处重要遗址没有直接关系。燕州名字只不过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幅旧地图中有过这样的标注,但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燕州,并无确切的史料记载。“这与元代以后这里不再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不再受人关注有关。”苏鹏力说。

结合考古发掘,现在可以基本确定,目前发掘的燕州城便是隋唐时期由割据辽东部族修建的白崖城。当年唐太宗东征,守城军民投降后,唐改白崖为岩州,隶属于营州都督府。

到了辽代,继续沿用唐制,《辽史·地理志》中记载有:“岩州,白岩军,下,刺史……太宗拨属沈州。统县一,白岩县。”

在城址考古发掘时发现,辽代的遗物较少,推测在由唐到辽的数百年间,这里没有经过大的动荡,因此也就没有发生相应的大规模破坏与建设。

燕州城遗址在金代做过大规模的修补和改建,人们甚至可以在现存城墙上直观地看到城墙经过修补留下的印迹。更何况在城门的考古发掘中发现,金代是在残破墙基之上修建的城门设施。

金代时期,这里废州置县。《金史·地理志》载:“石城,兴定三年九月,以县之灵岩寺为岩州。”

有关专家经过考证,金代在这里废州置县的时间发生在金宣宗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金史》中提到的灵岩寺所在地也得到了考证,其遗址在现在辽阳市的安平矿区。

2013年,考古人员在燕州城址中部偏南地区,发掘了近2000平方米,这是继2009年之后,考古人员对燕州城址进行的第五次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发现有房址、灰坑、墓葬和大型建筑址等遗迹,年代从隋唐直至明清。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型建筑址的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刻有“石城凤安保国寺碑”文字的碑首一件,不仅确证了该地为石城凤安保国寺遗址,也对《金史》中关于在此地设立“石城县”的记述提供了实证。

苏鹏力说:“在燕州城遗址中,元代的留存几乎没有发现。”这说明燕州城的所谓兵家必争之地的作用,也只是在特定的时期。一旦历史形势发生了变化,这一古城也就逐渐湮没于史海当中,而古代的岩州经人们口口相传,后来竟然变成了燕州。

此前,燕州城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鹏力补充说:“在唐太宗东征的时候,燕州城这里也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斗。”那么,如此易守难攻的一座城池,唐朝军队是如何攻下来的呢?

“劝降。”苏鹏力说,“史料就是这么记载的,很简单。”

李世民纳降救下万余生命

对于发生在燕州城的战事,《新唐书》《旧唐书》都有记载。

贞观年间唐太宗东征,亲临的第一攻坚战便是攻拔辽东城,此前那里一直被称为襄平(今辽阳市)。在这次战斗中,大唐军队利用抛石车,借助火攻战术,势如破竹,一举攻拔了有数万人防守的辽东城,震动了当时的割据辽东部族。

此战之后,唐军随即来到当时的白崖城下,驻扎在城的西北方向。史载,白崖城主准备投降,但是城中的将领意见不太一致,主战主降各执一词。城主后来也反悔,想不投降。

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新唐书》载:“约以虏口畀诸将。”就是与将士们约定,把虏获分给他们,以激励将士。

见大唐军队气盛,白崖城主又决定投降,唐太宗就赐给他一些唐军旗帜,命令:“如果想投降,就把这些旗帜插在城头,告诉我们一声。”

不久,白崖城主便在城头插上了唐军的旗帜。城中有的人还在争吵要不要投降的事,见城头被插上了唐军的大旗,以为城已经被攻破,便纷纷放下武器投降。

没有大动干戈就攻下坚城,唐太宗很高兴,但是军中的将领有意见了,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说:“我们将士们奋勇争先,是想多取得一些虏获,现在白崖城城破在即,不应该答应他们投降,让将士们寒心。”

《新唐书》载,“帝曰:‘将军言是也。然纵兵杀戮,虏人妻子,朕所不忍也。将军麾下有功者,朕能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一城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世民承认之前的约定,但是他不忍心纵兵杀戮,抢人妻女。但那个约定还算数,他命人统计一下军中有功将领,将用府库中的绢帛奖励他们。唐太宗说:“就算是替将军把这一城百姓买下来吧。”《旧唐书》载,当时白崖城中“士女一万,胜兵二千四百”。

此后,李世民在当地设岩州,任命辽东割据部族的白崖城主为刺史,后来的史实证明李世民这一决定有远见——此后唐军东征没有再像隋朝时期那样反复在辽河两岸艰苦作战,岩州也再无战事。专家指出,这种情况说明,岩州一带一直处在大唐王朝牢牢的掌控当中。

史籍对于白崖城留下了整整一段文字,甚至还有一个细节。

《旧唐书》载:“师次白崖城,命攻之,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中弩矢,帝亲为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励。”

吮血是古代处理伤口的一种方法,就是用嘴将伤处的脓血吸出来,再上药包扎。唐太宗为伤员处理伤口,是这位千古名君为后世留下的又一关爱将士生命的感人例证。当然,这件事情并不简单,因为这位得到救治的将领是李世民心腹爱将右卫大将军李思摩。

(本文图片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来源 辽宁日报

#考古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