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代诗人很特别的一首边塞“词”,通篇俗语大白话,情感却很深沉

2020-12-16新闻13

边塞诗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个创作题材,关于边塞的景色,唐朝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以及男儿的雄心与豪情。

边塞诗的一个特点是随着时代特点的变化,其诗风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当然,这个特点也适用于其他形式的文学创作,只是在边塞诗这个题材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在初唐和盛唐,唐朝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长期处于上风,那个时代的人们也把边塞疆场看作是杀敌立功,报效祖国,实现自己心中鸿鹄之志的地方。所以人们雄赳赳气昂昂的奔赴沙场,涌现的是如杨炯,岑参,高适,王昌龄之类豪情万丈的边塞诗人。一直到今天,我们仍旧能够从这几位边塞诗人的诗中读出一种雄豪旷达的情怀,那个情怀不仅仅属于诗人,更属于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

到了中唐以及晚唐,形势开始逐渐发生了转变。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综合国力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内部陷入了藩镇和宦官的泥潭之中。这时候的唐朝在边塞地区呈现出一种弱势,不复之前的强势和豪壮。

因此人们也不愿再去边塞,那里的荒凉不再是功名和热血的象征,反之,代表的是兵败如山和白骨蔽野。这时候的边塞诗,也从建功立业的主题变成了征夫思归。更多的是李益这种诗风,表达的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对时代的失望。

虽然如此,那时候的边塞诗还是以诗居多的,尤其是中唐,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还登不了大雅之堂,只是民间巷陌传唱的情情爱爱。

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一首不怎么常见的边塞“词”,作者是中唐的一位诗人,名字叫戴叔伦。他曾经做过官,在晚年自请出家为道士,留下来的诗歌主要内容也是关于自己的隐逸生活和高雅的情调。然而他的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在许多诗歌中描绘了在整个社会变得黑暗的背景下,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有多么的难过,深刻的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

劳动人民苦,不仅苦在难以维系自己的生活,更苦在国家繁重的徭役和征兵行为中。上文已经提到,在这种时候当兵并不是人们自主的选择,更多的就是被迫的,因为被迫而去边塞的人自然不会去想什么建功立业杀敌万里,他们心里想的只有自己的故乡,和被迫中断的生活。

戴叔伦的这首词,就刻画了中唐时期征夫思归的情绪,用词含蓄,情意却非常深重。

调笑令·边草

唐代: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体裁上来看这很明显的是一首小令,而关于这个词牌名,白居易曾经为此做过注解。他在自己的诗中曾经写过“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这样的句子,并且自注道:“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说明了这个词牌名在当时的主要内容和用途。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受到中华文字的形式美,最直观的是重叠和对仗的应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频繁应用,也符合当时词作为曲子的定位,这样的形美更利于词曲的记诵和传唱,下边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边草啊,边草,等到边草枯黄落尽的时节,边塞的士兵们也都变得苍老了许多。这一句以边草起兴,由野草到秋天的凋零延伸到戍边战士年岁的消磨,过渡自然,又暗含了人与草芥之间的对比。

第二句以其工整的对仗著称,山南和山北都是雪后晴天,今夜的月光笼罩了千里万里的原野茫茫。这一句还是写景,只是着眼的地方更高、更远,由头顶的月光联想到远处的情景。

下边一句算是顶针,接着上一句提到的明月继续延伸。只是这个延伸并不是对月光做进一步的描述,整首词已经接近尾声,词人在词尾转了一个很漂亮的弯。

明月啊,明月,在这月光下听到了胡笳声,一时之间所有的征夫全都悲从中来。这一句让我想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这句诗,两句无论在意境上还是格局上都不分高低。

上一句还在写着明月,感受着边塞的夜色茫茫,月色朦胧,下一句的情感突然就到了“愁绝”,有点让人猝不及防,但细细考量,又是理所当然之事。人总是要从美好的梦境回到现实,回到现实的那一刻,也就是梦破碎的时候。梦中的事物越是美好,那一刻的悲伤也就越深、越重。

整首词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思乡怀人的字眼,接连的景物描写和场景的转换,却将这种感情含蓄而深沉的揭露了出来。这样的风格更符合唐诗的特点,也说明了词在中唐还不算是一个独立的文学体裁。类似这样的作品,我猜测也只是诗人即兴而为罢了。

#人生哲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