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彩云那边人家(决胜2020)

2020-12-16新闻25

图为西盟佤山云海。

罗 嘉摄

图为翁基古寨远眺。

虎遵会摄

彩云起了,倪罗又上山了。他要去林子里找木头。

这座山叫景迈山,是大名鼎鼎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倪罗的家在翁基古寨,一个被景迈山环抱的寨子,或称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芒景村翁基村民小组。寨子里的百姓多以茶为生。

又找到一段好看的松木!倪罗将木头拿在手里,一遍遍摸着,兴奋不已。那年,他在山里也找到了一些很特别的松木——木头上有凹凸不平的图案,像是人工专门精雕细琢出来的,实际上却是虫子咬出来的天然痕迹。后来,这些松木被截成一段段,成了倪罗开的民宿客房房门上亮眼的装饰。来到民宿的人见了这装饰,无不惊叹:“这是什么工艺品?真好看!”这时,倪罗就会有些得意又有些腼腆地笑道:“都是我从山里找来的。”

眼前的两层小楼内外,处处体现着古朴的艺术感。门口,石头垒成的苗圃里,有一座小型假山,山间流水淙淙。踩着木楼梯上二楼,偌大的厅堂里,天花板由麻绳和竹席搭配而成,高高的内壁上挂着书法作品。客房的布置也以原木为主,既原始又现代。吸引人目光的,还有阳台的栏杆。每一根木头的颜色都不同——有的深、有的浅;形状也不同——有的是直的,有的是弯的。但当它们搭配在一起后,仿佛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效果,既有自然的朴拙,又有设计的美感。

小楼是倪罗自家的房子,2018年时倪罗给重新做了装修。现在,这里不仅能品茶、购买茶叶和土特产,还能吃饭、住宿。来这景迈山古寨的人,有买茶的,也有旅游的。最火的时候,倪罗家的民宿要提前5天预定才行。

但民宿其实不是倪罗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倪罗才34岁,茶叶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现在有近200亩茶园,还注册了一家公司,自创了茶叶品牌,光是茶叶的年收入就有20万元左右。收购鲜叶、加工茶叶、联系客户……他的茶叶生意越做越大,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都包了。

站在倪罗家的茶楼上望去,整齐排列着方块状瓦片的坡形屋顶,连成了一片。寨子里的石板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路边,石头垒成的坝子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植物。绿色之间,坐落着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木结构民居。有的正在修葺中,有的已是面貌一新。再向更远处眺望,山路的路面上铺着的都是小石块。为何还是较为原始的弹石路?原来,为了不影响路边茶树的生长,这景迈山的路特地没有浇上柏油。

这些年,寨子变化真的大。倪罗记得,从镇上到寨子20多公里的路,以前开拖拉机得走3个小时,现在半小时就到了。近年来,政府部门大力打造景迈山品牌,也让老百姓的茶叶收入不断提高。有89户334人的翁基村民小组,原先有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全部脱贫。如今寨子里收入最少的人家,年收入也有七八万元。

日子越过越好,不过,倪罗还有两个心愿——

一个,是想升级自家民宿。据说,以翁基等古寨为核心区域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所以古寨不再扩建。但寨子里茶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在古寨周边进行新村规划与建设,成为眼下包括倪罗在内的村民期盼的一件大事。

另一个,是希望孩子长大后能好好读书。倪罗的双胞胎儿子还不到一岁。一提到孩子,倪罗满脸都是笑容。“想让他们长大后做什么呢?”“好好读书就行。”倪罗说出了一个父亲朴素的心愿。

目光再次掠过古寨,一块牌匾引人注目,上书“布朗古树越千年”。这个被景迈茶山环抱着的、世世代代以茶为生的千年古寨,如今生机盎然,更加茶香四溢。

彩云深处,坐落着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卡镇班哲村,村子里有娜布来的家。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班哲村,正是那首经典歌曲《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之地。1964年,还是解放军某部通信兵战士的杨正仁,随部队来到佤族寨子班哲寨架设电线。在这里,他听到一首优美动听的《白鹇鸟》,于是以这首民歌为蓝本创作了一首歌曲。这首歌曲后来被命名为《阿佤人民唱新歌》,很快就传遍了全国。

手拉着手的圈圈舞、佤族传统的甩发舞……在山间一幅巨大的彩色壁画前,班哲村的乡亲们热烈地唱起来、跳起来,迎接着来自远方的客人。嘹亮的歌声中、欢快的舞蹈里、自在的神情下,你分明听到、看到、读到了他们过上好日子后,那喜悦的心情,甚而是自豪的精神状态。身后的那幅壁画,展现着佤族人民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迎接解放军的到来,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壮阔图景,无声地与眼前的现实构成一种呼应。

47岁的娜布来站在人群里看热闹。她刚从镇上的银行回来,那张存折正安静地躺在她的兜里。就在刚才,娜布来一如从前那样,小心翼翼而又有所期待地打开那张存折。当看到数字的那一刻,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眉头跟着舒展开来。

娜布来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看到这存折上数字的一刻,她又惊讶、又高兴、又激动——“真有这么多钱!”娜布来偷偷地哭了。之前,县里糖厂来收了甘蔗,说是会把钱打在大家的银行账户上。原来,是真的呐!同样拿到钱的其他乡亲也都开心得很。大家买上了酒,一边喝酒,一边唱歌跳舞。

那一年,娜布来外出到浙江打工。一天,亲戚打电话给她,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家乡有糖厂了,咱们种的甘蔗有地方卖了!”娜布来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回家乡。

开始时,镇上的干部引导大家种甘蔗。但那时一亩甘蔗地收成才两三吨,所以一些人不愿意种。后来,上面派来技术员给指导、培训技术,结果,产量一下子上来了,一亩收成达到七八吨。这下子,可把大家高兴坏了——一年光靠甘蔗,收入就有一两万元!

2015年,娜布来家的甘蔗地还比较少,一年收入只有七八千元。现在,她家有10多亩甘蔗地,一年的甘蔗收入就有3万多元。

连绵的山间,是无边的云海和茂密的植被。朦朦胧胧中,依稀可见山坡上那一片片即将收获的青翠的甘蔗,一丛丛刚收获完已变黄的玉米,还有一棵连一棵高高的橡胶树。

乡亲们的歌声穿过云海,飘过甘蔗林、玉米地、橡胶树,回荡在山间。娜布来的思绪也跟着四处飘忽。她想到了她家的甘蔗,今年的收成应该不会差。又想到了这山里的路。以前都是泥巴路,到县城得两三个小时。遇上下雨天,走路裤脚都得卷起来。后来道路进行了改造,从此可以开车直达县城。她还想到了自家的房子。现在有近170平方米,一共7间,住得比以前不知道舒服多少倍。以前,这山中寨子里的人家都是茅草房,一下雨就漏雨,得用盆接水。

“社会主义好哎/架起幸福桥/哎……道路越走越宽阔/越宽阔哎/江三木罗……”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是那首熟悉的《阿佤人民唱新歌》。娜布来走在去往自家甘蔗地的路上,听着歌儿,又想,春节之前,要将房子再翻修一下。想到这里,娜布来亮堂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脚下的步子,也不由得快了起来……

“我有蜜蜂,你有故事吗?”打开视频短片,岩枪在画面里开心地笑着。

晚上,拿上手机,岩枪去往山里的蜂场。摩托车在山路上飞驰。路两旁每隔几米放置的一个个蜂箱,不断地被甩在车后。

岩枪是过来拍视频的。广阔的蜂场就是他的舞台背景。没有光?没关系,路灯就是他的灯光。

“几千箱的养蜂场见过吗?明天九点佤族小伙带你进山参观”“土蜂过箱,养蜂20年经验老师傅手把手教你怎么过”“听说橄榄果可以泡蜂蜜水,今天试一下味道怎么样”……彩云间、山路上、蜂箱边,岩枪喜欢一边干活,一边拍视频、做直播。镜头里,他自信地表达着,自然地使用着肢体语言。屏幕那一边的网友们,则了解到了蜜蜂的生活习性、蜂蜜产生的过程、养蜂人的日常生活等诸多知识。

“你能相信吗?去年的时候,外面来的人将手机对着我,我都会害羞地往旁边躲。”巨大的改变,让岩枪自己都难以置信。这个帅气的26岁佤族小伙,现在成了一名“网红”主播。

之前,岩枪在广东的家具厂打工,2017年回到家乡普洱市西盟县勐卡镇莫美村。刚回来时,岩枪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因为家里一直养蜜蜂,所以他就开始投资做土蜂箱。一天,扶贫干部告诉他一个消息,县里引进了云南省一家蜂业公司,正在大力发展中蜂养殖项目,而且,还开办了中蜂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一共45天,培训的吃住费用由县里全包。

不容岩枪犹豫,扶贫干部又开着车将他直接带到蜂场参观。到了现场后,岩枪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整个山头都是蜂箱,大概有几千个,太震撼了!自己手上的七八十箱土蜂,虽说在当地已经算是多的,但跟这儿一比,简直微不足道。岩枪在家里再也待不住了,迫不及待地跑过来参加培训。

脑子灵活的岩枪,经过培训,技术上飞速进步。两个月后,他便能自己管理180多个蜂箱了。通过培训,岩枪也深深认识到技术对于养蜂的重要性。以前自己养土蜂,基本没有技术可言,割蜜的时候,常常碰伤小蜜蜂。现在对小蜜蜂做了保护,这样蜂蜜的产量也变多了。

培训结束后,因为技术过硬,岩枪直接留在了企业上班,管理蜂仔、当技术员……不过,眼下他的另一个重要身份,是直播主播。

说起来,岩枪与直播结缘纯属偶然。喜欢蜜蜂的他,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自己养蜂的图片。公司领导看到后,便让他尝试做做视频、搞搞直播。刚开始,岩枪什么都不懂。最早的直播间里除了他之外,一个人都没有。但他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还在网上找来别人做的直播仔细琢磨,很快便掌握了一些门道。

随着人气慢慢积攒,岩枪开始尝试利用直播卖阿佤山的好蜂蜜。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3000多单。直播带货也让阿佤山的好蜂蜜越来越火。今年3月的一场直播,县里的副县长亲自帮忙带货,结果卖出3.9万件蜂蜜产品,销售总额达230多万元。

天亮了,又是新的一天。葱茏的山坡上,低矮的树丛中,掩映着一个个蜂箱。带着纱布帽檐草帽的人们,正弯腰在蜂箱旁忙碌着。他们来自西盟县的各个镇村。新一期中蜂养殖技术技能培训班又开始了。岩枪对此俨然已很熟悉,也在现场协助管理着。

“一个没有大海只有云海的佤山。”文字下面,配着一张云海风光的图片——绿意连绵的大山之上,是辽阔无边、与天空连成一片的云海。在微信朋友圈,除了分享自己养蜂的日常之外,岩枪还会分享彩云之南的家乡美丽的自然风光。

微信上,岩枪的名字后面,是一只可爱的小蜜蜂。也许,他就像一只蜜蜂,正吮吸着新时代的阳光和雨露,辛勤酿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甜蜜。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6日 20 版)

#主播#扶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