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位于福州北郊浮仓山的福州七中在扩建操场时,发现了一座三圹墓。该墓有3个墓穴,左穴有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盗洞,左、中两穴葬具已经朽坏且陪葬物品几乎无存。正当考古人员感到失望时,却在保存完好的右边墓室里发现了一个800年前的“睡美人”。
从墓志铭看,这位“睡美人”叫黄昇,父亲是南宋状元黄朴,官至泉州知州兼提举市舶司。黄昇16岁嫁给赵匡胤的第11世孙赵与骏,无奈红颜薄命,第二年(淳佑三年,1243年)就亡故了。6年后,年仅27岁的赵与骏也病故了。中圹所葬即是赵与骏,左圹则是续娶的李氏。
当考古人员打开长方形朱漆木棺,解开裹殓用的绢夹被,揭开黄昇脸上的覆脸巾后,被惊艳到了:
黄昇身高1.60米,腰围65厘米左右,是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身材。尸骨和头发保存完好,梳高发髻(假髻),上面插着鎏金银钗3支、角篦4枚。颈上除了2串木念珠外,还有一条v形绣花绶带,绶带下方有一个圆形鎏金饰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霞帔,只有朝廷命妇才能佩戴,可见黄昇身份的尊贵。黄昇的胸前还系着一个心形鎏金镂孔银香熏,腰间系一个黄褐色罗绣荷包。尸身左边置一竹枝,靠右手处有一通长40厘米、宽18.5厘米的棕竹丝骨木柄团扇。
棕竹丝骨木柄团扇(一级文物)
黄昇上身穿9件上衣,有广袖袍、窄袖袍、夹衣、单衣等。下身穿11件衣物,有裙、合裆裤、开裆裤、围兜、无腰无裆裤等,阴部还覆有褐色罗卫生带。双脚裹黄灰色罗裹足带、套黄褐色绢袜,穿褐色提花罗平底翘首鞋。在尸身四周还放了5个包袱,里面有抹胸、弓鞋、罗袜、佩绶、香囊、广袖袍、窄袖袍、裙、裤及零星织物碎料。
黄昇墓出土抹胸
在出土的436件随葬品中,服饰和丝织品多达354件,其中整匹的高级面料多达153件。这些织物包括了罗、绫、绸、缎、纱、绢、绮等,历经800多年却依然保存较为完好,只有少数炭化现象,颜色多为褐色、黄色、烟色,虽然有褪色,但仍可以看出其精美和奢华。这是当时发现宋代织物最多的墓葬,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宋代的丝绸宝库,为了解宋代丝绸织造工艺、殓服制度、贵族妇女的衣饰和审美提供了珍贵资料。
南宋刘宗古《瑶台步月图》一、织造技术精湛,罗纺织技术达到顶峰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审美也进一步提升,加上对外贸易的刺激,纺织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宋室南迁,更推动了南方织造业的发展。1.罗衣飘颻,婉婉有仪
黄昇墓中出土的织物包括了平纹组织的纱、绉纱和绢;平纹地起斜纹花的绮;绞经组织的罗;异向斜纹或变化斜纹组织的花绫和六枚花缎7个品种。在织造工艺中,以纱和罗最为精致。罗,指的是利用经线的左右纠转,使产生大小不同的孔眼,以形成各种装饰花纹,罗分为素罗和花罗。
黄昇墓中罗制品共198件,占出土织物总数的一半,可见当时罗纺织技术的发达。这与宋室南迁,南方较炎热,罗的透气性较好,适合穿着有很大关系。黄昇墓出土的素罗织物分为二经绞(45件)和四经绞(26件)两大类。二经绞素罗,即用2根经线一前一后缠绕纬线交织而成。四经绞素罗, 是以4根经线为一个绞组,与左右邻组相绞, 并与纬线交织相绞而形成有孔眼的织物。四经素罗代表了中国古代罗织技术的顶峰,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失传,黄昇墓中出土的四经绞罗,成为解密这项技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二经绞
四经绞
花罗是利用罗组织孔眼的疏密变化,织出各种不同的花纹,如牡丹、芍药、梅花等。黄昇墓中的花罗织品有二经绞花罗、三经绞花罗、四经绞花罗,这是当时创造的新工艺成就。
不仅如此,泥金、印金、贴金、彩绘和刺绣等多种技法也被广泛应用到丝绸装饰中。黄昇墓出土织物的刺绣技法高超且富有南方特色,其针法纯熟,有针、铺针、接针、抢针、擞和针、打子、结子、施毛针等十多种针法,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套刺绣技法完整的南宋刺绣织物。
黄昇墓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件褐黄色罗镶花边大袖袍。苏轼曾经形容亳州的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用来形容这件大袖罗衣同样是恰如其分。这件大袖罗衣长120厘米,袖宽达69厘米,宽大的袖子相当于衣长的一半,因为袖子太大,需要用两幅布拼接,所以在袖子的中间有一条接缝。为了修饰和美化接缝,便在上面用泥金花边缀饰,这和袖口、腋下、下摆的花边相互呼应,形成了一个整体,更添其雍容华美,即使在地下埋藏近千年,仍不失光彩绚丽。
褐黄色罗镶花边大袖袍
拼接处有泥金花边缀饰2.罗袜弓鞋,莲步轻移
罗昇墓是在宋代考古中出土鞋袜最多的,她脚上缠着黄灰色罗裹足带、套黄褐色绢袜、穿褐色提花罗平底翘首鞋,身旁的包袱里还有褐色罗翘头弓鞋5 双、袜子15双。在古代,弓鞋和罗袜是女子缠足的标配。
女子缠足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但人们普遍认为是从歌舞艺伎开始的,后来才逐渐被贵族女子效仿,成为增添优雅魅力,显示高贵身份的穿戴。清末民初,徐珂在《清稗类钞》讲道:“弓鞋,缠足女子之鞋也。长三寸有余,从前是用于舞,宋以后普及到各地。”至于福建地区女子缠足,有人认为与朱熹在福建任地方官时的大力提倡有关。
黄昇墓出土弓鞋
从黄昇的弓鞋看,其翘头部分制作精美,这是因为宋代的长裙一般不及地,这从黄昇墓中的裙子可以看出来。如保存最为完好的褐色罗印花褶裥(jiǎn)裙:裙长78厘米,腰部宽69厘米,下摆宽 158厘米。女子在坐立行走时,隐隐绰绰地露出弓鞋的翘头,更显别致风韵。此外,从黄舁墓出土的弓鞋可以看出,南宋时期女子缠足幅度不像之后的“三寸金莲”那么短小扭曲,仍可正常行走。二、简洁素雅还是奢华“服妖”
有人认为,南宋受到理学的影响,服饰风格趋于保守和简素,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宋初的皇帝大多节俭,强调“冕缀饰不用珠玉,盖存节俭之风”,也就是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并且规定“妇人假鬓(假发)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宋代妇女为了增加装饰效果,便加高发髻,成为一种时尚。但由于自身发量有限,只好夹掺一些假发与真发编结在一起,或者直接把假发编成假髻戴上。于是,出现了很多制售假发的作坊,朝廷对此提倡节俭,加以禁止,规定不能梳高髻、戴高冠。然而,官方的倡导收效甚微,到了宋徽宗时,上行下效,“奢荡靡极”。
从黄昇墓出土的衣物看,不管是面料、款式还是刺绣都极尽奢华,而且,她下葬时梳的正是高髻发式。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并不是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因为受理学影响而简洁素雅。至少,作为贵族阶层的黄昇,其服饰依然奢华艳丽。
在黄昇墓出土的衣服中,有一件紫灰色镶花边窄袖袍极富时代特色。这件窄袖袍又叫做背子(褙子),衣长123厘米,袖展长147厘米,袖宽25厘米,直领散襟,在直领、衣缘和袖口处装饰有印金彩绘花卉花边。
紫灰色镶花边窄袖袍
背子,是一种上至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可穿的常服。因为两襟敞开不系衿(用于系住衣襟的小布条),故称之为“不制衿”。在宋钦宗时,又出现了 “靖康一年景”的新时尚,也就是妇女把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等四时花卉合为一景,装饰在衣物上,称之为“一年景”。 黄昇墓中出土的这件背子,正是当时贵族妇女所穿背子的标准样式。
1127年,金兵攻破东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兵掳走,人们认为“不制衿”就是“不制金”、“一年景”即靖康纪年只有一年光景,称这些服饰为“服妖”,其实,这只是百姓借此渲泄对朝廷在国破家亡之时抗金不力,苟且偷安,奢侈享受的愤恨和不满罢了。黄昇身世显赫,奈何红颜薄命,芳华早逝,对于其死因,人们有很多猜测,有人认为古代医疗条件差,人们的寿命普遍偏短,她可能是死于一场暴病;有人认为她16岁嫁入夫家,17岁即香消玉殒,很可能是死于难产。如今,我们只能从这些珍贵的出土衣物来遥想她高髻如云、罗衣飘颻、莲步轻移的婉婉之仪了。衣冠服饰,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审美意趣和物质文明共振而生的绚丽之花,也是我们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文物有话说##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参考资料:
《宋史》、《宋会要辑稿》、《宋代经济史》
《福州南宋黄昇墓罗织物的工艺技术体系探析》(林大梓 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