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银屑病的认识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银屑病在古代之称谓颇多,以"白疕""松皮癣""蛇虱"为主。银屑病可分为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关节型银屑病、掌跖脓疱型银屑病4种类型。尽管病症表现多端,但究其病源、探其病机多为相似。
投手
本病的机理"皆是风邪客肌肤,亦有血燥难外荣",即是内外合邪,外感六淫,不能宣泄,内失疏导,肌表阻滞。总的来说,银屑病的发生总不离"血"与"风"。
血热耗伤,气津两亏
此型多见于银屑病的进行期,内因血热,外受风邪,化燥劫营。其发病多由情志不遂、肝郁气结、郁久化火所致,而血热又容易导致气、津、阴液受损。
风邪客表,血燥难荣
此型多见于银屑病之静止期,多病程较久,因风邪燥热侵扰渐至耗伤阴血,夺津灼液,血涸难荣,变证百出。
血瘀气滞,热壅血络
银屑病反复发作,外风与燥热相结合,容易导致热壅血络而发为红斑。
邪客肌肤、气血搏结乃发病之病因。
血虚生风,肌腠失养
阴虚血亏,化燥生风,肌肤失荣,再加之外感风热内外合邪,进而诱发银屑病的发生和加重。可见银屑病的发生除了与外界自然环境相关之外,与患者本身血虚之体质亦关系密切。
风湿互结,伤营化燥
风湿相合,碍于血络,耗伤营气,易于化燥。《圣济总录》言其病因病机除气血痞涩外,还有"因风湿而变化生虫,故风多于湿"进而发病。
脏腑积热,毒热内蕴
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各种原因导致的心火亢盛皆可影响心主血脉的功能,致使热伏营血而发病;另外,情志、饮食等因素导致的肝脾不和,气郁化火,干扰中焦气机输布,影响脾脏统血之功,亦能造成内热壅滞而发病。
玄府郁闭,热毒蕴结
风邪外束,闭郁玄府,阳气蕴结于内,燔灼气血,发于肤腠,则见丘疹,刮之见血;玄府郁闭则汗孔开阖失司,故而可见皮损处干燥无汗。病邪痼结难解,则疾病顽固不愈。
银屑病的治疗
银屑病的治疗紧紧围绕"血"和"风"的病机,古今医家结合临证实践,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则治法。
从"血"论治
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据银屑病中血热、血瘀、血虚之病机,可归纳出凉血、活血、养血三大治疗法则。
1、 清热凉血
银屑病初起之时多见血热证,其治法为清热凉血、解毒消斑。临床上对于血分有热,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祛风。而对于血热为主的病机,由于热极易致瘀,因而宜选用凉血散瘀之药。
2、 活血化瘀
血瘀型银屑病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反复,皮损处多有色素沉着,适宜以丹参、当归、三棱、王不留行子、蝉衣粉等活血化瘀,祛风润燥。
对于气机不畅或是血虚导致的血瘀,常以行气活血为主。
3、 润燥养血
对于血燥型的治疗总不离养血润肤,在内则养血润燥、祛风止痒,在外则润泽肌肤。
从"风"论治
针对银屑病具有慢性瘙痒且发病部位多端、发作时间不定的特点,基于"风盛则痒"的理论,亦有医家提出从"风"论治的治则治法。其中,以小儿和新患或者关节炎型多见的风寒型银屑病,治宜祛风散寒,养血润燥;而偏于风热者多伴有血热,因而常采用散风清热,凉血润燥之法。
从"毒"论治
银屑病之病因病机离不开毒邪作祟,其中,毒热型多见于脓疱型银屑病和脓疱性红皮病型银屑病。在治疗上,对于火毒炽盛型宜选用凉血清热、解毒祛湿之法。热毒不解、煎熬营阴、蕴成瘀毒者,多见于红皮病型银屑病可以选用清热化斑消毒、活血化瘀之品。还有经湿热蕴毒发展变化而来的脾虚毒恋型,治疗上兼顾中虚与余毒、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为法。《外科正宗》提出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故而亦有健运脾胃、扶正以驱邪之法,以期达到清热解毒之效。
非药物疗法
对于银屑病的治疗除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探索出丰富的非药物疗法。根据"宛陈则除之"的理论,三棱针放血疗法常可用于治疗顽癣,能够通畅百脉、调和脏腑,又具有凉血解毒的功效。在针刺治疗银屑病方面,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属",督脉为"阳脉之海",背俞穴又居督脉两侧,其经气相交,乃是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故而取穴以取足太阳膀胱经脉及背部的腧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