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木城镇:党旗插在最前线 “堡垒”筑在最前沿

2020-12-15新闻9

2019年9月,夹江县木城镇由原迎江乡、南安乡、龙沱乡和木城镇合并而成,村建制调整后共有12个村、2个社区、116个村(居)民小组,1854名党员。乡村治理架构为“镇—村(社区)—村(居)民小组”,党组织只设置到了村(社区)一级,村(居)小组普遍设置的是党小组,党的领导作用发挥不明显。

为了破除村级建制现实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难题,木城镇探索开展“支部建在组上”的改革。通过改革实践,在工作中逐步理顺了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组织构架,加强镇村治理体系中的“细胞单元”协调管理,形成了“党组织领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村民自治”为一体的共治共享局面,构建起“上下贯通、全员覆盖”的联系服务群众网格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群众保障和制度保障。

1

木城镇村(居)民小组合并工作,按照“方便管理、合理配置、尊重历史、减少矛盾”的原则,明确“镇党委指导——村级党组织提出方案——镇政府审核把关——镇党委批准”的工作流程,确保合并工作有力有序实施。

按照“1+1+4+1”模式,镇党委逐村(社区)成立联合工作组,由1名包村领导为组长、1名第一书记为副组长、4名机关干部和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成员,领导各村(社区)小组合并工作。

通过档案查证、老干部认证、村民小组论证的“三证”方式,全面整理组级资产、人口、生产资料,建立起“富、穷、大、小、平”五类小组。按照“富对穷、大对小、平皆宜”原则,兼顾交通布局、产业发展、地缘文化、历史相融等4大因素,经过村(居)民小组合并,村(居)民小组从319个合并为116个,合并率达63.6%。

2

木城镇健全党领导下的村级治理机制,确保治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党组织手中,规范村党组织下的二级党组织设置,对撤并前的村党支部不做简单保留,结合村民小组划分、产业发展布局、地缘文化认同等综合因素,重新科学设置布局116个二级党组织,探索形成了“镇党委—村党委(党总支)—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三级党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层级的扁平化,将党的领导强化到“神经末梢”。

优选干部队伍,明确60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中共党员三项基本条件,在现任小组长、“退二线”村干部、“两委”无职委员和家庭农场主、专业大户等新型农民、专业农技人才中择优选拔有觉悟、有精力、讲公心、讲奉献的“两有两讲”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由村(社区)党组织提名116名党支部书记兼任村(居)民小组长,组长党员率由原来的30%提升到100%,平均年龄由53岁降至45.8岁,高中以上学历从15.1%提高到55.2%。

3

木城镇建立“1+6+14+116”组织体系:即1个镇党委、6个驻镇单位、14个村级党组织、116个党支部。织密基层治理“一张网”,逐步完善了党对社会治理、脱贫攻坚、应急管理等村级事务的领导,减少管理层级、提高工作效率。

上挂一批,科学设置岗位。将160名愿意继续从事本村本组工作的“退出”组干部转为网格员,设立人居环境整治、防汛减灾、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11个重点岗位,因人设岗充实基层治理网络单元。

下派一批,完善自治体系。挑选讲公信、能力强、作风实24名“退出”村组干部成立决策顾问组,参与各村党群议事会。挑选群众威信高、懂法的47名“退出”村组干部,帮助村里化解矛盾,调解纠纷。同时担任村民“星级”管理“记分员”,结合村民日常行为和参与公益项目情况评定星级,推动村规民约落地落实。

联建一批,科学示范带动。将各村特色产业发展细化到村(居)民小组,将竹笋加工厂、黄花种植合作社、茶叶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和各村(居)民小组党支部建设结合,通过示范带动,实现各村(社区)产业向精细化、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在木城镇,党组织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在组、村(社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员的身影。

目前,这一工作做法得到了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管理方法被写入了全省村民小组调整改革指导意见,在全省推广实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