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中国古代货币极简史

2020-12-15新闻22

蓝字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以华夏文明为核心,不同地域文化长时期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大一统帝国。商周至秦的货币发展史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统”这一显著特点。

商周时期

商周先民曾经用天然海贝做货币,除了贝也用青铜块做称量货币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带来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个时代产生了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我们的青铜铸币技术来源于商周时期发达的青铜文化。

由于各个地区生产方式和文化发展的差异,他们铸造的货币形态差异很大。比如以农业为主的中原地区,今河南、山西一带,使用布币,这种货币形制来源于农具铲。

(这枚“重以黄釿”耸肩尖足空首布为春秋中晚期晋国所铸造的货币。耸肩尖足空首布,形制为耸肩、尖足、銎部中空,多为无文和单字,两字以上耸肩尖足空首布存世较稀少。目前所见字数最多的该类空首布是山西运城侯马出土的“新晋共黄釿”五字空首布。中国钱币博物馆藏“重以黄釿”四字空首布,重29g、长118mm、宽41mm,文字清晰,钱体完整,存世罕见。)

以游牧、渔猎为主的东部和北部地区,也就是今天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使用起源于削刀的刀币。

(齐大刀为战国时期齐国的铸币,目前所发现的齐大刀几乎都出土于山东,因其铸造精美,钱体厚重,刀身硕大,故称“齐大刀”。齐大刀根据面文字数不同可分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四种,其中三字刀及四字刀较多见,五字刀少见,六字刀罕见。亦可根据面文不同分为齐大刀、齐之大刀、即墨大刀、即墨之大刀、安阳之大刀、齐返邦长大刀等。)

南方的楚国,也就是今湖北、安徽等地,使用蚁鼻钱,以及金版。圆形的青铜铸币出现比较晚,但在整个北方地区都有使用,秦国主要使用的就是圜钱。

(蚁鼻钱是战国时期楚国所铸造的货币,钱体上尖下圆,主要有近十种文字,通常大量出土于湖北。蚁鼻钱和战国其它国家货币形态差距较大。)

(战国时期的黄金货币主要发现于楚国,多铸造成金版的形制,并在上面打印文字,使用时再行切割。这枚金版上的文字为“郢称”,郢,时为楚国首都,在今湖北江陵。)

(上排从左至右为:魏国圜钱“半釿”、“长垣一釿”、“共”、“垣”,下排从左至右为秦国圜钱:“两甾”、“半两”。)

秦始皇时期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还统一了币制,将秦国的半两钱推行全国,统一货币的钱文、重量和形制,不再行用布币、刀币、蚁鼻钱等,从此方孔圆钱成了之后2000余年我国铸币的基本形制。

方孔圆钱与东方货币文化

中国货币根植于灿烂的青铜文化和农耕文明,从产生之日起就带着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是东方铸造货币文化的源头和代表。随着中华文明的扩散以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发展,中国古代货币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影响巨大。

在中国金属铸币产生的同一时期,位于小亚细亚对外贸易发达的吕底亚王国发行了贵金属货币,这些货币由当地的天然金银矿粒直接打压而成,其中黄金的含量约40%—60%,因其颜色黄中泛白,类似琥珀,故而被称之为“琥珀金币”。

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兴盛起来,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地以及中亚、西亚、南亚诸国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即使是在魏晋南北朝分裂的状态下,西域各地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在进行。西域地区的货币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当地铸造有圆形方孔的五铢钱,以及并用汉文、佉卢文两种文字的和田马钱。

(和田马钱,即汉佉二体钱,圆形无孔,红铜质,主要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是1-3世纪于阗国的打制货币,也是目前所知新疆地区最早的自造货币。和田马钱正面中央有一徽记,四周篆书汉字,大钱为“重廿四铢铜钱”,小钱为“六铢钱”。背面中央大多为马形图案,少数为骆驼形,周边为佉卢文。大、小马钱分别以希腊货币四德拉克马、德拉克马为祖形,仿照贵霜钱币打制而成。可以与中亚地区流行的希腊系统的货币兑换,也可以与中原铸造的五铢钱兑换。和田马钱伴随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产生,典型地体现出东西方两大货币文化融合的特点。)

唐代包容开放,丝绸之路的贸易十分繁荣,海上丝绸之路也得到了发展。通过国际贸易,开元通宝流通到了海外如日本、朝鲜等国。

(粟特文钱,粟特地区,指中亚地区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主要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这里分布有众多大小不等、以绿洲农业及商业贸易为基础的城邦国家,如康国、安国、曹国、米国、何国、史国、石国等,在唐代被统称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各国,地处丝绸之路交通要冲,转手贸易非常发达,受唐朝的深刻影响,仿照开元通宝钱的形制,铸行粟特文圆形方孔铜钱。)

唐宋以来中国的货币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周边一些国家,日本于公元708年仿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铜币,朝鲜于高丽王朝时期铸有海东元宝、海东通宝等,之后又铸有朝鲜通宝,越南于公元10世纪开始铸有太平兴宝、天福镇宝等。直至清末,中国历代铜钱都大量流通至上述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

(和同开珎始铸于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即唐中宗景龙二年),唐玄宗开元年间,这种铜币又流入中国境内。公元980年越南黎桓自立为王,史称前黎(时北宋雍熙年间),改元天福,并于天福五年(公元984年)铸行天福镇宝。公元1393年高丽王朝将军李成桂废王自立,改国号“朝鲜”,世宗李祹于明永乐年间开始铸造朝鲜通宝。)

白银货币及与世界经济

中国古代以白银为货币,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

从唐代开始,受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影响,白银开始发挥货币的功能,主要用于纳税、上供、赏赐和大额支付等。

( 唐代船型银铤,器型为中间束腰、两端翘起似小船,故名船型银铤。唐代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活动频繁,需要使用大量白银进行贸易交换。底部平坦、边沿高凸、两端翘起的船型银铤方便在贸易活动中直观判断白银的成色,从而促使买卖双方顺利完成交易。除了常见的船型银铤之外,唐代白银货币亦有笏形银铤以及圆形银饼存世。)

两宋时期,白银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白银因为价值高,便于携带,被称为“轻赍”,主要用于大额支付和大额财富的转移。在大城市中有专门兑换金银与铜钱的金银铺。

北宋五十两银铤

形制为平板束腰,上刻诸多文字,极为罕见,重约1970克。

明代是中国白银货币化的重要阶段。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逐渐活跃,政府赋税也折征白银,万历年间随着“一条鞭法”的实施,白银完成了货币化。此时恰逢大航海时代来临,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大量输出海外,产自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则大量流入中国(学者们估计全球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流入了中国),中国成为白银净输入国,自此中国开始了白银时代。中国进入全球贸易体系,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

(明代银锭的形制从宋元时期的平板束腰形演化为底部弧形,两边起翅的银锭形状。)

白银是清代最主要的货币,国家财政赋税都用银两计算,市场流通中银钱并用,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在中国一直做为称量货币使用,银锭在形状、成色、重量方面不统一。随着海外贸易输入的西方机制银币成色、重量统一,使用方便,逐渐被民间接受,乾隆晚期已在东南沿海地区大量流通并逐渐深入内地。清末洋务运动中,引进西方的造币技术,开启了中国机制银币的历史。

(此枚银锭是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江汉关的 关税银,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汉口开放为商埠,1862年,清政府批准设立江汉关税务司,主要职责是征收进出口税和缉私,还兼管邮政、气象、航道、航务、港务、检疫等业务。汉口开埠之后,中外贸易十分繁荣,19世纪60年代,汉口的对外贸易额约为每年3000万海关两,1910年达到1.35亿两。)

(清代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上排从左至右依次为: 美国银元、日本贸易银、墨西哥“鹰洋”、英属印度“站人”银元,下排从左至右依次为: 荷兰“马剑”银元、西班牙“双柱”银元、俄国银元。)

(“七三番版”银币,中国最早的机制银币之一,重27.3g,广东省“番版”系列共铸造四种面值,分别为七钱三分、三钱六分五厘、一钱四分六厘、七分三厘。和日后各省大规模开铸的七钱二分的银元相比,该币重一分银,意在通过足重驱逐市面上流通的外国银元。又因其英文置于币面,和多数银元相反,故称“七三番版”。该币铸造甚罕,流传至今已难得一见。)

(户部丙午大清银币“中”字壹两,重37.2克,直径40.8毫米。正面中央阴刻“中”字,边缘为水波纹。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位于天津的户部造币总厂试铸了以两、钱纪值的大清银币四种,面额分别为壹两、伍钱、贰钱、壹钱,这套银币未正式发行。)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放弃银本位,结束了明中期以来白银货币的历史,是中国货币史上的重大事件。

注:本文转载自青铜文化研究中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共同分享学习,如作者认为涉及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立即删除。

#先秦时代#钱币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