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立储的考量,是随着她对时局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她最开始并不是完全没考虑过立武氏,甚至可以说,她最开始就是想立武氏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她为什么要称帝。
中国自吕后起,临朝称制的女主不在少数,甚至可以用不胜枚举来形容。称制和称帝在实权上并没有多少区别,然而拉的仇恨值却不是一个量级的——且不论武则天做的皇帝好不好,单单做皇帝这件事情,就是自带三千反对加没有帮助的。这一点,武则天比我们更清楚。
既然做个掌权的太后就能安稳享受皇帝的实权,那她为什么还要执意称帝呢?她想要的,不只是实权,甚至不只是皇帝,而是开国皇帝那种万世永续的香火,而是后世子孙每每登基或祭祖时都会追忆“想当年我朝则天大帝如何如何”。
武则天做了一个开国皇帝会做的所有事情,改国号,追封自家列祖列宗,甚至包括考虑传位给武家——不消说,只要她传位给李家,她的大周王朝就在她下葬当日一起消亡了,她为了做开国皇帝所做的一切努力、拉的一切仇恨值,就都白费了。
武则天跟武氏兄弟关系确实不好,对武三思和武承嗣也不见得多喜欢。但作为一个有如此野心的人,即使是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又算什么。如果能够让她作为开国大帝的大周朝万世永续,她待见不待见谁,都是不值一提的浮云。
《资治通鉴》记载,『太后享万象神宫,以魏王承嗣为亚献,梁王三思为终献。』当时皇太子是李旦,按照祖制,亚献本该太子来做,但武则天却让武承嗣来做,她的用意不可谓不明显。
武则天立储的思想发生转变,跟武三思或者武承嗣是不是好东西、她喜欢不喜欢武家人没关系,跟她自己对时局的认识有关。史书对这一点的解释,就是狄仁杰对武则天关于侄子和儿子的亲疏关系的劝导。狄仁杰的话里面,最让武则天动摇的,不是儿子亲还是侄子亲这种事,而是,狄仁杰说的那句,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这句话,让她意识到,就算她杀光所有反对者,建立了武家万世传承的大周朝,那又如何,不过是为他人做了嫁衣,别说开国皇帝了,就连她能不能进庙堂都是问题。如果自己的大周朝注定是不会长久的,那立储之事就没有任何需要再商讨的地方了。她在此后,基本上就没有考虑过换储的事情了。
这是一种解读。其实还有一种可能的解读,就是随着她做皇帝越来越久,她越来越发现李唐根基之深厚完全不是她可以撼动的。她如果执意传位武氏,那么可能看不到希望的李唐元老们就会被逼造反。到时候保不住的可就不只是武周的江山了,说不定连自己也搭进去。所以,我觉得更靠谱的解释是,武则天心中早就想清楚了这番局势,立李废武她自己已经暗自定了,然后把狄仁杰找来故意放个口风试探。然后狄仁杰自然会想尽办法劝她立儿子而非侄子,她便借坡下驴,做个“恍然大悟”,然后借此召回李显。否则,武则天何许人?狄仁杰跟她讲的这番话,她自己能想不明白吗?怎么会因此来个大彻大悟?要是这么好“大彻大悟”,那么前面李武之争十多年图啥?
武则天
再往深处想,武则天既然决定把皇位传给李显,那自然要给李显铺路(和李显第一次当皇帝不同,那时候武则天意图取而代之,别说铺路,不当面拆台就算给儿子面子了。但这次是真选接班人,必须给他安排臂膀辅佐他了)。大概自己的儿子什么水平自己也是心里有数的,武则天单单叫狄仁杰来说这番话,也算是替狄仁杰在李显这边卖个面子,让大家都知道,是因为狄仁杰他的太子位才保住的,那么以后狄仁杰就算是李显的恩人和心腹了。有狄仁杰这样的人辅佐,武则天自然也就放心。当然,狄仁杰死得早后来安排张柬之等人,就是后话了。
然后再说一下李显对武则天以及武家的感情。其实李显对武则天的感情很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爱或恨或怕。他被贬黜被废立都是因为武则天,即使后来自己已经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了,因为自己的儿女议论张氏兄弟,依旧被武则天赐死。他登基之后,追封自己被赐死的儿女为懿德太子和永泰公主,并且号墓为陵,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殊荣。另一方面,他并没有那么恨武则天,甚至一直在维护武则天。武则天死后,李显不顾群臣反对,也不顾祖制,在他的主持下,开李治墓穴与武则天合葬。且不说秦汉以后帝后合葬并不常见,皇帝死后再开棺合葬的,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一般的帝后合葬,都是皇后先死的,帝尊后卑,为卑者开尊者墓,不合祖制)。
唐中宗李显
神龙政变之后,李显曾为武则天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来武则天要求去尊号,称“则天圣母皇后”——当然,很大概率可能是被迫去尊号,下面的人卖武则天一个面子,说成是她自己推辞的(或者是双方都知道怎么回事,大家配合演一出戏,参考禅让)。但并没有什么充分的证据表明李显跟武则天在硬刚,合理猜测更多应该是拥李大臣的强烈反对。而且,李显也没有对武氏一族有多痛恨,武三思在中宗时期受到的重用甚至要超过武周时期。而李显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复国五王贬斥流放,也可以看出,李显对『帮』他推翻武则天、重新登上皇位的这些复国大臣并没有太多好感。
很多影视剧对于群臣反对武则天登基,都喜欢归结于“他们就是见不得女人做皇帝”,这其实是比较可笑的。废立这种事情,就是男的也不行啊。王莽是男的吧,名声怎么样呢?
武则天对子女的态度没有很多影视剧和民间传说里讲的那么坏,甚至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能证明,李弘的死和她没什么关系,李贤虽然被她贬黜,但毕竟也不是她赐死的。甚至,李旦作为幼子,本来封王后应该到封地之藩,但因为不忍离开母亲,被高宗武后破格留在身边为之藩(唐初,只有极少数受宠的皇子才能被一直留在长安不之藩)。她和几个儿子之间的斗争,就是中国历史的基本操作罢了,其实比起中国历史上因为皇位而产生的兄弟父子残杀相比,都不算什么。
玄武门之变
武则天的名声是随着历史的推进和民间文学的发展一步步被朝着越来越臭的方向推进的。在民间,其实『谋反』、『篡位』这种官方抄全家的罪名都算不上什么大的罪过,甚至暴力残酷也就是中等意思而已(古代评书中很多撕人等血腥的片段,都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勇猛)。所以为了便于民间理解武则天为什么是“坏人”,对于一个女人,污名化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妇道』和『亲情』两方面下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民间说武则天名声不好,一般不是说她为政举措之类的,而是说她男女关系混乱、对待儿女残暴等。这就是民间叙事对历史事件的另一种演化。
再回到问题最开始。
武则天最开始动过想要传位给武氏的念头,以及她最后打消这个念头,无非是和局势的发展有关罢了。如果不会审时度势,在特定局势下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那么她也不会成为千古一女帝了。
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在年老对时局失去把控时,通过神龙政变相对平和地下台,同时保留了皇后的称号,甚至给了她『推辞』皇帝尊号的面子。死后合葬乾陵千年未被盗毁,想想她的同行们的遭遇,真的是很幸运了。
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