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全市人社系统庆祝“七一”暨窗口单位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竞赛活动。
定点输送襄阳籍务工人员。
人社业务大厅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农民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送锦旗。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覆盖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领域,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保是和谐之基,人才是强国之路,服务对象涉及千家万户。“十三五”期间,襄阳市人社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抓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力推动人社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
五年来,就业创业政策愈发有力,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活力愈发增强;劳动关系日趋和谐稳定,社会运行基础愈发夯实……
一项项稳就业、惠民生的政策措施陆续实施,一张张强保障、优服务的“民生清单”不断完成,这条具有人社特色的服务发展之路正帮助百姓通往幸福之路。
夯实就业创业,成为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就业是百姓幸福生活之基,也是保民生、稳大局之首。全市人社部门通过不断持续出台就业惠民政策,分类施策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持续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保证了我市城镇新增就业逐年增加,就业容量不断扩大,守住了经济基本盘,保住了社会基本面。
人社部门大力推行城镇新增就业实名制登记,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将新增人员信息实名录入“湖北省公共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并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对参保人员的动态跟踪,准确及时地掌握了第一手信息。
为方便广大求职者找到理想岗位,人社部门建立了智能化的信息发布系统,依托“襄阳政务云”,以线上线下融合的模式,打造襄阳“云上就业”平台,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化服务,并将“襄阳就业网”、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线上服务与用工登记、求职登记、现场招聘会等线下服务充分融合,求职人员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进行求职应聘、信息查询、参加招聘会等。
此外,人社部门还搭建多种供需招聘平台。根据专题不同,组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我选湖北·智汇襄阳”“三安行动”招聘会;根据人群不同,有针对退役士兵、城乡妇女、残疾人、贫困人员等特殊群体举办的专场招聘会;根据地域不同,既有定点常规招聘,也有“大篷车送岗到村”,最大程度满足求职者就业需要。
针对年龄偏大、长期失业、身有残疾等就业困难人员,人社部门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途径,有效促进这些特殊群体实现就业。
人社部门在严格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补贴返还的同时,还创新性地推出“企业免申报、服务不见面、资金自动到”的“无申享”服务,稳岗补贴返还效率不仅全省领先,还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此项举措得到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市范围推广。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增效,助推更多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人社部门已连续7年成功举办创业系列赛事,发放大赛奖励资金1229万元,成立500人创业指导专家库,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同时,放宽创业担保贷款条件,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门槛,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规定,将小微企业12个月内新招用符合条件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数与企业现有在职职工人数的占比由25%下降至15%,超过100人的企业下降至8%;提高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最高不超过15万元提高至20万元。这为推动创新创业提供了坚实支撑,为高质量发展培育了强劲动能。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2.77万人,其中困难人员就业9.0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控制在3.10%以内;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93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3亿元;帮助城镇新增868户零就业家庭中的961人就业,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完善社会保障,当好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十三五”期间,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健全,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提高,且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五年来,人社部门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覆盖。继2015年南漳县和宜城市相继完成全国、全省首批“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以来,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提前一年完成人社部确定的目标。利用全国数据库平台,人社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施“精准扩面”,其典型经验在“全国部分省市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会”上进行了专题交流。
截至2020年10月,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达371.53万人,其中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全市失业保险参保43.46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100.14%;工伤保险参保63.35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107.92%;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达到540.98万人,完成“十三五”目标任务的135.25%。
全市人社部门大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并轨。截至2019年末,全市行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成建制养老保险上线参保工作已全部完成,办理符合条件的老机保单位转新机保上线衔接77家,完成率100%。
为了更好地方便群众,人社部门不断加快推进社保信息化建设。作为人社部指定的社会保障卡综合应用全国试点示范城市之一,我市的社保卡普及率由2016年的58.9%稳步提升至当前的96.18%,已超额完成“十三五”信息化规划目标任务。
2019年6月,人社部门研发并上线了人社移动服务系统,同时开通襄阳社保APP、支付宝、微信3个移动服务渠道,实现了87项社保经办服务事项掌上申办,成为全国开通掌上申办服务事项最多的地市。
全面取消集中认证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利用大数据实现“静默认证”,实现了群众办事“零跑腿”。目前,我市社保高频业务事项全部实现掌上申办。“十三五”期间,全市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社发率为100%,争取补助资金额度常年保持5%以上的增幅。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经济增速放缓与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全市养老保险基金连续5年实现了收支平衡,基金备付能力进一步增强。
2020年,全市统筹范围内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2240元,较2015年末的1859元增长了20.4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待遇水平128元,各类人群均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社保不仅为普通群众提供支撑保障,也成为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的“利器”。人社部门综合施策落实惠企减负政策,2016年至2019年末共为企业减少社会保险费支出超10亿元,有效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切实助力企业发展。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仅2月至10月,全市就已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16.34亿元,涉及单位13134户,为我市企业疫后重振提供助力。
加强人才招引,打造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五年来,我市人社部门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优化结构、完善布局、补齐短板,并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支撑为人才引进及培育提供保障。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97720人,比“十二五”期末增长了20.7%。“十三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33家,其中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家、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家。
同时,通过大力开展职业能力鉴定、举办汉江流域职业技能大赛、参加各种国家级技能比赛等形式,发现和培育技术能手,一大批高技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9年,5713厂高级工程师孙红梅从300多名来自全国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大国工匠2019年度人物”,成为湖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大国工匠”。
五年来,人社部门持续实施“我选湖北·智汇襄阳”计划,以吸引更多的高校毕业生来襄就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先后在西安、兰州、贵阳、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银川、成都、济南等地开展走进高校巡回推介活动30场,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27场,与当地相关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16年至2020年,全市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97720人。
在完善招才政策方面,人社部门出台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扩大了享受补贴的范围,将来襄就业创业的大专生纳入生活补贴发放范围,提高了租赁住房补贴标准,将来襄就业创业的大学生租赁住房补贴从每人每月200元的补贴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2018年至2020年9月底,市直和城区已发放高校毕业生就业生活补贴3141.6万元,惠及5236人,发放租赁住房补贴1077.48万元,惠及2030人,夯实了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保障。
人社部门还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企业开展的在岗职工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新技师培训、转岗转业培训、以工代训、职业技能竞赛培训补贴按规定给予补贴。“十三五”以来,仅市本级就筹集专项资金10591万元,用于开展市城区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受疫情影响,今年1月至9月,全市已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培训19223人、线上职业技能培训32008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1083人,均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任务指标。
强化劳动保障,做好化解矛盾的“减压器”
2016年度全省劳动保障监察集体记三等功;2017年度荣获湖北省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在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考核中位列第一方阵;2017年、2019年度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全国贡献突出单位;2019年和2020年两次代表湖北省接受国家考核组实地核查受到好评……
各项成绩的取得,是我市人社部门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严厉惩治恶意欠薪的成果,使劳动保障维权真正成为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化解矛盾的“减压器”。
着力根治欠薪,我市建立完善由市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凝聚起了根治欠薪的强大合力。
2017年,确立了农民工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及银行代发工资“三项制度”,形成了政府统揽、人社牵头、部门协同、银行合作以及信息化监管的治欠保支制度框架,先后为8.85万人次农民工足额发放工资7.68亿元。制定出台《襄阳市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存管理办法》和《襄阳市工程建设领域推行第三方担保代替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缴存暂行办法》,积极推行差异化缴存,52个在建项目施工企业相继以银行保函、保证保险代替缴存3852万元,实现了“保支”与“惠企”双利好。
全市人社部门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改革,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区(高新区除外)人社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最大程度强化了劳动保障监察在人社领域综合执法职能,建立了“执法任务安排、执法力量调度、执法流程标准、执法信息公开、执法服务规范”五统一制度。通过设立法治审核科室、配齐审核力量,完善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清单,对拟作出的全部行政处理、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移送案件以及其他重大执法决定进行全面的法制审核,执法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到期结案率、行政复议维持率、行政诉讼胜诉率均保持100%。
人社部门坚持奖惩并举,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对9607家企业进行诚信等级评定,公布129起(次)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6家恶意欠薪企业列入“黑名单”管理。全面推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梳理确定15项激励措施和52项惩戒措施,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主动型信用承诺”,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信用承诺,将书面承诺履约情况记入信用记录,作为监管的重要依据。同时,全力支持企业开展信用修复,积极主动为已改正违法行为的企业修复信用污点,撤销公示,不再纳入联合惩戒范围,有效解决了失信企业在政策资金奖补、社保费返还缓缴和有关行政审批等方面的信用难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开拓市场。
五年来,针对劳动维权的季节性特点,大力开展“夏季行动”“冬季攻坚”和春节“百日攻坚”等专项执法检查,注重把功夫下在平时,把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2016年以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主动出击,奋战在劳动维权第一线,化解欠薪矛盾纠纷5945件,为9.46万名农民工追回并发放工资11.47亿元,实现了投诉受理率、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率“三个100%”,有力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全市社会大局稳定。
来源: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