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刘备临死前向诸葛亮托孤,假惺惺地告诉诸葛亮,要是觉得刘禅成才那就辅佐他,要是觉得刘禅不成才,你也可以取而代之。然后马上让刘禅认诸葛亮做相父,交代刘禅要像对待亲生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诸葛亮被感动得五体投地,立即表示自己会为蜀汉奉献一生。刘备听后点点头,然后把兵权交给李严。
很多人认为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是因为李严表面上的军事能力强过诸葛亮,这或许是一方面的原因,但实际上有更深的含义,关乎蜀汉安全、稳定问题。李严其人
李严是南阳人,因为有才干被南阳太守破格提拔成为官吏。后来南阳被曹操占领,南阳太守因为不服被曹操斩首,李严担心受到牵连特意连夜跑路。原本想到荆州做事,路上听说益州刘璋正在招募贤才后果断改变计划,从南郡乘船进入益州。刘璋招募人才的本意其实是想和益州本土士族缓和关系,李严明白后愿意做中间人协调。
李严首先和益州本土士族说自己是刘璋钦点的未来成都令,愿意过来协调矛盾。承诺上位后将会重新拟定对士族们的政策,保证士族们的利益,假如不相信可以和士族联姻。其实李严的最终目的是要和士族们联姻,这样就能保证刘璋高看自己,也能保证计划顺利。或许是出自消息的闭塞性,或者也是李严的勇气、表现说服这群士族,益州王氏真的把女儿嫁给李严,自此李严和益州士族绑定在一起。
当李严和刘璋举荐自己、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理念后,刘璋果然任命李严为成都令,有权负责对士族的政策以及商业政策的制定。李严原本就有底子,现在整合两部分资源,一时间如鱼得水,成为刘璋眼前的红人。
刘备夺下荆州后曾经向刘璋表示自己愿意帮他攻打张鲁,目的是要和刘璋保持良好关系,只需要刘璋提供粮草即可。刘璋少智,果真认为刘备对自己释放善意,还没咨询谋士就回信给刘备,欢迎他带兵入蜀。过了一段时间李严知道这件事后连忙放下手上的公务,把刘备的野心、企图和入蜀的害处告诉刘璋,刘璋觉得既然命令已经传出去了就不能收回,特意将李严提拔为护军,告诉李严万一刘备在成都闹事就动用军队攻打刘备。
李严曾经和刘备在绵竹交战,他在战场上明显感觉到刘备大军和益州军队天差地别的战斗力,明白刘璋最终会被刘备歼灭,随即投降刘备,表示可以劝降很多益州部将。果然,吴懿、张茂、王勇这些益州士族出身的部将都被李严劝降,刘备平定成都后提拔李严为兴业将军,兼任犍为太守。蜀汉建国时李严作为益州士族的代表,被刘备任命为辅汉将军,属于五虎上将下官职最高的将军。
制衡诸葛亮
刘备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制衡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愿意倾尽全力辅佐刘禅,但刘备不保准是是不是真的这么做,也不相信口头承诺。而且诸葛亮已经做到丞相一职,实际上已经位极人臣,现在又成为托孤大臣,权力实际上比得上刘禅。万一诸葛亮真的产生野心,那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只有提拔另外一个统兵的大将,让他和诸葛亮一起作为托孤大臣,这样才能制衡诸葛亮,才能保持朝廷平衡。刘备不是没有想过赵云,但赵云的职务是中护军统率,实际上保护皇宫的安全,再给赵云兵权会分散赵云的精力。刘备也不是没有考虑过魏延,但魏延身为汉中太守,负责守护蜀汉北边的安危,职责更重不能替代。假如选陈到,但陈到的威望明显比不过诸葛亮,而且他非常听诸葛亮的话,这么和把兵权交给诸葛亮没区别。选来选去也只有李严一人而已。稳定益州士族
最后一点就是可以对益州士族释放善意,达到稳定益州士族的目的。 早在刘焉成为益州牧之前,整个益州实际上是由益州刺史和当地的士族一起管理这个地区。刘焉的益州牧权力更大,而且野心也很大。刘焉原以为这群士族会支持自己,没想到自己过分暴露野心,最后竟然遭到了整个益州士族的敌视。刘焉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特意启用益州士族的死对头东洲士族来管理朝廷,想借助他们的力量取代、同化这群"地头蛇"。可是刘焉能力不足,士族们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着时间的积累,双方的矛盾持续激化,这也就是刘璋上台后为何要与他们缓和关系的根本原因。
虽然后来刘备掌权益州,也依照法正的建议处死了不少东州派和刘焉余孽,实际上帮这群士族们报了仇。而且刘备为了得到益州士族们的支持,竟然娶了吴懿的妹妹,那位有名的寡妇为妻。这本身就已经对他们释放了足够的善意,当然也获得了一定的回报。
但刘备所担心的就是,万一自己死后,诸葛亮或者刘禅的政策出了问题,再次伤了益州士族们的心,到时候国家很可能面临内乱的风险。与其留下这样的风险,不如提拔李严这个益州士族的代表,让他来制衡诸葛亮,能稳定住士族们,也保证士族们的利益。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保证蜀汉的安危,保护刘禅。小结
从后续的事态发展来看,刘备这步棋走得极好。刘备刚刚离世,益州南中三郡果断叛变,原本还有部分益州士族也想叛变,但因为李严的游说纷纷保持中立,甚至在诸葛亮南征期间还大力支援诸葛亮,为蜀汉的稳定做了极大的贡献。
诸葛亮北伐时期李严作为蜀军的后勤主官,兢兢业业为前线战士输送粮草、兵装、物资,极大提振蜀军的士气。假如刘备没有这么安排,或者是安排其他人来做这件事,或许起不到制衡诸葛亮的作用,甚至可能被诸葛亮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