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的区别 辉长结构:是辉长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它形粒状。辉绿结构:是浅成基性侵入岩(辉绿岩)中的典型结构。自形晶斜长石之间。
斑岩和玢岩的区别是什么? 在国外一般把玢岩和斑岩统称斑岩,貌似在中国才区分这么细.斑岩一词,由玢岩演变而来.玢岩由G.阿格里科拉于1546年首先引入文献,用以描述埃及的淡紫色、具斑点的岩石.此后很长时期内,斑岩和玢岩分别泛指变化了的具斑状结构的粗面质的安山质岩石.多数岩石学家认为,大多数斑岩和玢岩在化学成分上属于中性岩和酸性岩,因此常见的斑晶是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其中石英常发育六方双锥,具高温石英外形;碱性长石常为透长石、正长石和歪长石,具隐条纹构造或亚显微条纹构造;斜长石一般是中长石,常受岩浆熔蚀,或生成钠质斜长石膜,也可以因岩浆流动作用,构成斜长石的聚合斑晶.习惯上,将含碱性长石和石英斑晶,或只含其一的斑状结构的岩石,称为斑岩,如花岗斑岩;将含斜长石斑晶的,称玢岩,如闪长玢岩.如含斜长石又兼有碱性长石和(或)石英斑晶,仍称为斑岩,如花岗闪长斑岩.含大量自形(有时半自形)铁镁矿物斑晶的斑状岩石,一般为中、基性或超基性脉岩,称作煌斑岩.辉绿玢岩是指含斜长石斑晶的基性浅成岩.钠长斑岩和苦橄玢岩分别是含钠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的斑状浅成岩.无论是斑岩或是玢岩,都是岩浆作用两阶段结晶的产物.因此,它们的斑晶和基质之间矿物粒级悬殊.
成矿系列结构与成因 镁质非金属矿床成矿系列的内部结构具有同源性、共生性、阶段性、分带性、重叠性、过渡性和互补性等成矿系列的内部结构性质。1.同源性镁质碳酸盐岩建造作为镁质非金属矿床的矿源层,初步富集了一些富镁矿物。在古元古代早期,辽东裂谷盆地沉积的辽河群沉积岩中,富集了一些富镁矿物如菱镁矿、白云石、高镁方解石、含镁硼矿物等,这些物质为后期镁质矿物的富集提供了物质条件。有些菱镁岩和白云岩层可能本身就是矿层,后期变质过程中,物质成分没有多大改变,只是其结构和构造发生了较大变化。菱镁矿与白云岩同源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大石桥组菱镁矿与白云石大理岩中缺乏火山岩,而且发育大量变余的沉积组构,如变余的层理、层纹、斜层理、豆状、结核状、波痕、雹痕、滑塌构造等。菱镁矿层内还见叠层石,从岩相特征看菱镁矿和白云石是沉积成因的。2)菱镁矿和白云石大理岩的稀土含量接近。另外,菱镁矿与白云石大理岩所含微量元素Cr/Ga比值1.6±,与海水的1.67 接近。一些难迁移元素Ti,Zr,Nb,V等的含量均小于或接近于海相碳酸盐岩的含量,说明菱镁矿和白云石大理岩同是海相成因的。3)菱镁矿和白云石碳同位素δ13C(‰)PDB值接近,其变化范围是-2.9~+0.3。
岩石成因 (一)非岩浆成因的超镁铁质岩非岩浆成因的超镁铁质岩包括造山带超镁铁质岩、蛇绿岩中的超镁铁质岩、呈包体形式产于玄武岩和金伯利岩中的超镁铁质岩、大陆岩石圈剖面下部以及大洋核杂岩中的超镁铁质岩。它们要么是在构造作用下“冷”侵位到浅部的,要么是以包体等形式通过火山岩浆作用携带到地表的。造山带超镁铁质岩岩石类型以二辉橄榄岩为主,少量的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和纯橄岩,橄榄岩中常常发生页理和辉石岩层理(Kaczmarek et al.,2008)。该类超镁铁质岩常常形成于不同温度下的高压-超高压环境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中低压环境,它们是被经历了玄武质岩浆提取后的残余地幔物质。造山带橄榄岩大多数形成于陆壳向地幔深俯冲过程中(60~120km),并伴随着脆性或者韧性变形转移到地壳下部。对于高压-超高压环境的地幔橄榄岩,其原岩起源于较浅(斜长石橄榄岩)或中等(尖晶石橄榄岩)地幔深度(20~50km),随着板片继续深俯冲,将会进入地幔深部并发生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如果俯冲深度足够,这些地幔橄榄岩将出现石榴子石等矿物组合,并具有与发生榴辉岩化作用的围岩一致的重结晶年龄(Brueckner&Medaris,2000)。而对于高温地幔橄榄岩,其主要起源于中低压环境。
侵入岩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