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抢救不及时
就会有致命危险
它是心血管病中的第一杀手
发病可能迅速死亡
有时它几乎没有明显的征兆
世界卫生组织把它称为
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这种可怕的疾病就是心脏骤停
如何才能防治“头号杀手”呢?
华中阜外医院CCU主任张静教授
以专业视角,
教你如何防范这些疾病带来的威胁。
“头号杀手”如何防治
华中阜外医院CCU主任张静教授介绍,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活动突然中止,导致患者无反应、没有正常呼吸也没有循环体征的事件,若不迅速采取正确方法,就会发展为心脏性猝死。
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每年总人数为54.4万人,位居全球各国之首,这意味着我国每分钟就有2人发生心脏性猝死。
张静教授说,临床工作中发现,冠心病、心肌梗死、扩张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及有遗传性心律失常的人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而患有基础性心脏病及发生过心脏停跳被抢救过来的人,猝死的风险比普通人要高得多。
为防止悲剧发生,对于那些有高猝死危险的患者,张静教授建议在患者体内植入一台自动心脏除颤器,这是目前预防心脏性猝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装置埋藏在体内,一般放置于胸前皮下,可时时刻刻检测心跳,一旦发生室颤会自动识别和充电,在十几秒内发放电击治疗,转复心率回到正常水平。
张静教授介绍,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意外发生时,周围的人从拨打120到获得救助的时间超过5分钟。
而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概率为90%;2分钟内为60%;超过10分钟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倒地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黄金240秒”,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
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张静教授指出,心脏骤停虽然发病很急,但发病前还是有一些征兆的。
51%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发生前4周内有预警症状;
8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至少1小时出现过症状;
34%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24小时以上时出现过胸痛或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呼吸困难比胸痛更常出现。
危险因素有哪些
传统的心脏骤停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及心脏病家族史;
而新危险因素包括精神刺激、过度劳累、排便困难、嗜酒和睡眠等。其中,情绪激动及情绪压抑,以及生活过度劳累与心脏骤停有着密切的联系。
危险因素如何对健康下手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到精神压力过大,疲惫不堪。人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及精神压力时,刺激会影响大脑皮层,兴奋脊髓的血管中枢及缩血管中枢,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血液儿茶酚胺含量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现今社会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让人不堪重负,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一些诱发因素,身体潜藏的疾病容易急剧恶化,导致猝死的发生。曾有许多报道,长期加班熬夜,生活压力巨大的上班族,在上班过程中发生了心脏骤停,就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的。
过量饮酒发生猝死并不少见,临床上常常见到在酒桌上拼酒结果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最后发生猝死的病例。因为过度依赖酒精、酗酒,都会不同程度损害血管,导致血压升高,甚至损害心脏,引发酒精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吸烟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吸烟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痉挛,促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季节心脏疾病的发生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冬夏季均为心脏疾病高发的季节。冷热交替、气温骤升骤降均可导致人体调节系统失调,血管骤然收缩,导致心脏缺血缺氧的发生,容易引起心脏疾病的发生。
目前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已趋向年轻化,这也与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及应酬过多、暴饮暴食、起居饮食不规律等相关。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均还未送往医院,就已经死亡了。
防范秘籍来了
1、开始戒烟戒酒;
2、合理膳食,尽量少吃油腻和高脂肪的食物;更不要暴饮暴食;
3、规律作息时间,少熬夜不熬夜;
4、积极参与锻炼,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做高强度的运动。#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张静收藏
张静教授介绍,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意外发生时,周围的人从拨打120到获得救助的时间超过5分钟。
而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概率为90%;2分钟内为60%;超过10分钟几乎为零。也就是说,倒地后的4分钟是急救的“黄金240秒”,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
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能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张静教授指出,心脏骤停虽然发病很急,但发病前还是有一些征兆的。
51%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发生前4周内有预警症状;
80%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至少1小时出现过症状;
34%的患者在心脏骤停前24小时以上时出现过胸痛或者呼吸困难的症状;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中呼吸困难比胸痛更常出现。
危险因素有哪些
传统的心脏骤停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肥胖及心脏病家族史;
而新危险因素包括精神刺激、过度劳累、排便困难、嗜酒和睡眠等。其中,情绪激动及情绪压抑,以及生活过度劳累与心脏骤停有着密切的联系。
危险因素如何对健康下手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到精神压力过大,疲惫不堪。人在受到重大精神刺激及精神压力时,刺激会影响大脑皮层,兴奋脊髓的血管中枢及缩血管中枢,使交感-肾上腺素神经张力增高,导致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及血压升高,血液儿茶酚胺含量急剧上升,从而引发急性心力衰竭。
现今社会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学习压力让人不堪重负,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上一些诱发因素,身体潜藏的疾病容易急剧恶化,导致猝死的发生。曾有许多报道,长期加班熬夜,生活压力巨大的上班族,在上班过程中发生了心脏骤停,就是由于过度劳累导致的。
过量饮酒发生猝死并不少见,临床上常常见到在酒桌上拼酒结果突然倒地不省人事,最后发生猝死的病例。因为过度依赖酒精、酗酒,都会不同程度损害血管,导致血压升高,甚至损害心脏,引发酒精性心律失常,最终导致心脏骤停。
吸烟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吸烟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痉挛,促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从而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季节心脏疾病的发生与季节也有一定的关系,冬夏季均为心脏疾病高发的季节。冷热交替、气温骤升骤降均可导致人体调节系统失调,血管骤然收缩,导致心脏缺血缺氧的发生,容易引起心脏疾病的发生。
目前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已趋向年轻化,这也与年轻人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及应酬过多、暴饮暴食、起居饮食不规律等相关。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大部分患者均还未送往医院,就已经死亡了。
防范秘籍来了
1、开始戒烟戒酒;
2、合理膳食,尽量少吃油腻和高脂肪的食物;更不要暴饮暴食;
3、规律作息时间,少熬夜不熬夜;
4、积极参与锻炼,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做高强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