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激发更多年轻人走上技能成才路

2020-12-15新闻6

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12月13日落幕。本届技能大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举办的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的全国性、综合性职业技能赛事。通过比赛,人们对年轻技能人才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有了更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3天时间很短,但大赛意蕴悠长。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很丰富、赛场表现很抢眼、竞技选手很年轻,达到预期目的,令人欣喜不已。

从数控车、工业机械、飞机维修等先进制造业,到工业4.0、移动机器人、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到美容、美发、烘焙等现代服务业……林林总总、应有尽有,大赛项目的广泛覆盖性,展示了技能应用大图景;刀砌砖垒、一气呵成,200多块砖砌成的多孔拱桥与图纸难差分毫;手指翻飞、精雕细琢,“魔法”般变出的各色面包和糖艺造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手们的精湛技艺让人们充分领略技能之美;2557名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不到22岁,青春气息、自信满满,他们是“中国智造”的未来。

新时代需要新技能,新技能托举新梦想。我国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大。我国有超过1.7亿技能人才,这支队伍是支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第一资源。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展示了职业技能风采、淬炼了职业技能人才、提升了职业教育显示度,意义重大而深远。大赛的举办,是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的结果;大赛的闭幕,是继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起点。

心中有梦、眼中有光,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必须做好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工作,为青年“小匠”成长扫清障碍、铺平道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进步、技能人才有了更大空间,但与职业教育先进国家相比,或从制造业发展的角度审视,短板也相当明显。主要表现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抑或是结构,我国技能人才都与制造强国建设要求有较大差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一现象成因复杂——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企业作用发挥不够、教育培训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不够科学、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是育人方面的问题,技能人才评价不完善、晋升渠道不畅通、分配体制没理顺等则是用人方面的问题,两个方面都有待改善。

想让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够草。无论是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还是吸引年轻人进入技工行列、走技能成才之路,都需要有物质作保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入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此同时,要运用政策工具,出台激励措施,激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内生动力,与政府一道办好职业教育。在技能人才待遇保障方面,要实施工资激励政策,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让工匠们“香”起来。

投入是基础,制度是保障。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训培养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必须注重政策引导、机制建设、责任落实。人才培养层面,以产业规划引领方向、以渠道贯通扩大规模、以产教融合优化结构、以平台建设提升质量、以正向激励改进环境,有赖制度跟进;人才使用方面,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定、职业晋升渠道通畅、“重技能、论贡献”的分配制度形成、技能人才再教育等,需要制度支撑。日前,人社部发出通知,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向用人主体放权,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技能人才是一个利好。

创设“人人渴望成才”的环境,提供“人人皆可成才”的条件,实现“人人尽展其才”的目标,需要纵向着力、横向联合,合力构建起一个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广州日报评论员 练洪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