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朱棣篡位后,建文帝究竟有没有死?一百多年后张居正含蓄给出答案

2020-12-15新闻32

原标题:朱棣篡位后,建文帝究竟有没有死?一百多年后张居正含蓄给出答案

所谓建文逊国,其实就是指明成祖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抢夺了他侄儿建文帝的江山,但为了体现他继承的合法性,在朱棣的指使下,明朝的史官们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相关档案,还亲自编写《明成祖实录》。

“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

在这段描述中,朱棣首先否定了建文帝皇帝的身份,既不称建文帝,也不称惠帝,接下来更是营造了一个无能昏庸众叛亲离的“昏君”形象,最后因为自己施政无方,无德无能,没脸见人而自杀。

接下来则是要塑造朱棣英明神武,高风亮节的形象了。《明成祖实录》记载,在得知建文帝自杀的消息后,他立马派太监前去救援,无奈来不及,太监只从废墟中找到了建文帝的遗体。朱棣对尸体哭着说:“我来是为了扶翼你为善,你竟浑然不觉,而走上绝路!”

从后面事情的发展来看,朱棣明显是在表演,如果他仅仅只是为了扶助他的侄儿,为何后面又会残忍将忠于建文帝的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置于死地,而且大开杀戳,被称为“瓜蔓抄”。

而其中最存疑的地方则到底是关于建文帝的下落如何?如果建文帝真的已经死在了靖难之役中,那朱棣完全没必要派遣胡灐和郑和在海内海外到处找建文帝的下落。

在《胡灐传》中明确记载:“先,灐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如释。”因此可以推测出朱棣当时也不能确认那个从火中拉出来的尸体是不是建文帝,为了免除后患,他才到处派人去找建文帝下落。

正因为明朝史官们在记录“建文逊国”一事时过于春秋笔法,加上朱棣前后的行为矛盾,让靖难之后关于建文帝的结局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薄雾。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究竟是生是死,下落如何,不仅是困扰我们这些后来者的一个谜团,也是当时明朝人心中一个大大的疑问,在这基础之上,衍生出了不少关于建文帝的传说逸事,比如出家为僧、跑去南洋、遁入道门等等。

由于朱棣把建文帝相关档案删除得过狠,导致明朝王室内部对于建文帝的相关事迹也了解不多。但因为此事涉及到宫廷机密,加上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自朱棣以后,几乎没有公开讨论建文帝下落的相关文献记载,只到万历皇帝登基以后,史料中才再次出现关于建文帝下落的讨论。

万历皇帝登基时,年纪仅有八岁,虽然贵为皇帝之尊,但毕竟是儿童,好奇心十足。万历二年,在一次内阁会议上,万历皇帝问到了一个他思考很久的问题,那就是建文帝的下落之谜:“闻建文当时逃逸,果否?”

这个问题涉及到皇室秘闻,本来就比较敏感,而且没有相关史料记载,因此张居正也没有明确答案,但皇帝问到,他也不能回答,于是他只好用一首诗回答,这首诗也被记入《明神宗实录》和孙承宗的《春明梦余录》中。

沦落江湖数十秋,归来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新,野老吞声哭未休。

接着张居正说起这首诗的来历。“国史不载此事(建文帝下落),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披缁从间道出,人无知道。”当时盛传,靖难之役时,建文帝削发为僧从地道里逃出来,接下来就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了。

到正统年间,忽然有人在云南邮壁上发现有一首题诗,其中一句“沦落江湖数十秋”。当时正好有一人御史出巡到该地,就感觉很奇怪,“江湖”与朝堂相对应,难道有人从朝堂退下来隐居于此吗?于是御史便把寺中的老僧归来一问,发现他竟然是建文帝。

御史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朝廷,于是便把老僧召到北京,由皇帝亲自验证,最后发现就是建文帝本人。当时建文帝已经七八十岁了,然后建文帝又失踪了,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

张居正的回答详细地记录在了《明神宗实录》中,说明史官们认为张居正的说法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而且到了万历年间,离靖难之役已经过去很久,关于建文帝的下落不再忌讳,真相呼之欲出。

正统年间另一件事情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事的真实性,那就是明英宗释放了建文帝被囚禁已久的儿子,并为他成家,这很有可能就是明英宗在见过建文帝以后,认为他已经不再对自己的皇位造成威胁,于是施恩于建文帝的血脉。

#明朝#张居正#朱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