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设计计数器的基本原理 设计计数器技术原理

2020-12-15知识8

新民主主义 、旧民主主义是社会性质吗? 错。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存在原则区别,但两者之间有必然的联系。因为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或者说是一脉相承的:①社会性质: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计计数器的基本原理 设计计数器技术原理

什么叫单片机?什么叫单片机?答:单片机因将其主要组成部分集成在一个芯片上而得名,具体说就是把中央处理器CPU(Central Pr:-单片机

设计计数器的基本原理 设计计数器技术原理

怎样用51单片机实现累加计时和倒计时,并用六个共阴极数码管显示出来。用两个按键分别切换。 刚开始2113上电时,system_mode不是1 也不是2,不知你5261初始化时是否给它赋值?另外4102你的按键检测程序没加入到1653循环程序中,刚上电时若没有按键按下,则很快跳过两个按键检测语句,然后进入循环显示程序中,这是一个死循环,只有中断才可打断其运行,所以再按什么键也没反应了,建议把按键检测放入显示循环中,它对显示效果不会有什么影响,或在初始化后加一个循环,若两个按键都没有按下,一直检测按键

设计计数器的基本原理 设计计数器技术原理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D触发器JK触发器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397747709长沙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3623766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黄明发学号*指导教师瞿瞾起止日期5.21-5.25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5)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指导教师:瞿曌长沙学院课程设计鉴定表课程设计的目的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一步理解数字系统的概念,掌握小型数字系统的设计方法,掌握小型数字系统的组装和调试技术,掌握查阅有关资料的技能。课程设计内容及要求设计一个小型数字电子系统—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电路。试用触发器设计一个同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应检查是否具有自启动能力。设置一个复位按钮和一个启动按钮。采用数码管显示计数器的数值。课程设计原理计数器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每来一次上升沿时钟脉冲,计数器状态改变一次,每五个时钟脉冲完成一个计数周期。原理图如A-1示,信号源同时接入三个D触发器(74LS74N)的,开关键作为启动按钮和暂停按钮,开关键则作为复位键,即数据清零按钮。各驱动点由三个D触发器输出端Q的。

设计计数器的基本原理 你好:我也不是专业人士,就我的理解来说吧。设计计数器一般都是用触发器,不管是D触发器或RS或JK也好,其注意的就是要让计数输出引脚按二进制的格式递增或递减,而且触发器的选择多是边沿触发,这样才能对脉冲进行正确计数,另,除了基本的计数外,都还有清零或置数端口,以便做成一个能循环计数的功能计数器,再,一般还有工作使能端口,这样计数器才能更加智能。仅个人看法。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为什么现在电表比以前的电表走的快,用户都承受不起?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供配电)基础考试科目有哪些? 还有专业科目分别是哪些呢? 基础考2113试分为专业基础和公5261共基础。考试分2个半天进行,各为4小时,4102一般1653上午为统一试卷,下午为分专业试卷(发输变电专业和供配电专业试卷相同率在95%以上,有些题目侧重点不同)。专业考试分专业知识和专业案例两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均分2个半天进行,每个半天均为3小时。专业考试均分为2天每天上、下午各3小时。为专业知识考试,成绩上、下午合并计分;第二天为专业案例考试,成绩上、下午合并计分。扩展资料: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基础考试,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2、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3、取得其他工科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1年。参加注册电气工程师专业考试,应基础考试合格或符合免基础考试条件,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取得本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2年;或取得相近专业博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2、取得本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3年;或取得相近专业硕士学位后,累计从事电气专业工程设计工作满4年。3、取得含本专业。

怎样用74161设计一个同步十进制计数器电路 标题:图830状态移位计数器的PSPICE模拟Fig.8PSPICEsimulationofthirty-stateshiftcounter篇名:双边沿移位寄存器的设计原理及其应用说明:数器.作者对设计出的30状态移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