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这“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攻坚的底线性任务,承载着民生期待。记者从12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云南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目前,我省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依法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建档立卡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农村人口看病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0%;建档立卡低保对象15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住上安心房,喝上放心水,上学就医有保障,公路村村通,电网全覆盖,客车开到村子口……云南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走在小康路上,云岭已是春天。
乡村焕新颜 赵家琦 摄
依法控辍保学,教育扶贫路上“一个都不少”
近日,中宣部授予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时代楷模”称号。63岁的张桂梅,坚守滇西深贫山区教育事业数十年,12年前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迄今帮助1800多名贫困女孩圆大学 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一个女孩可以影响三代人。”张桂梅说:“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
“时代楷模”张桂梅 资料图
教育扶贫是斩断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利器。云南在教育扶贫上涌现了一大批如张桂梅、海安舅舅这样的教育扶贫典型人物,还在控辍保学方面积极探索,探索创新了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有效破解了“劝返难”问题。
2017年,怒江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对经过宣传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后仍然没有返校就学的8名学生的家长依法提起诉讼并公开审理。这是云南首例因辍学引发的“官告民”案件。在此经验基础上,云南省将成果制度化,印发了《依法督促监护人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试行办法》,完善依法控辍保学的基本程序,形成了“宣传教育、责令改正、行政处罚、申请强制执行或提起诉讼”的依法控缀保学“四步法”,依法督促拒不送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监护人、非法招用适龄儿童少年的单位、违法与适龄儿童少年结婚的人员及其监护人履行法定职责,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有效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金平县老集寨乡“云端小学” 赵家琦 摄
在云南农村,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对此很多云南人都深有体会。但是有了好硬件、好老师,贫困地区的孩子还是会因为学习困难或外出打工而辍学。针对不同的辍学情况,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云南省相关部门通过分类施策,精准安置,采取普职融合、集中教育、随班就读等多种措施,科学精准安置劝返学生,实现了“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
怒江州福贡县委就把党校作为复学学生集中安置点,与云南冶金高级技工学校合作办学,开办普通基础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普职教育融合班,通过集中管理、安排食宿、因材施教,很好地实现了控辍保学目标。
来自怒江各地的学员们正在接受面点厨师培训 赵家琦 摄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5个州市的103所学校开办普职融合班,安置部分劝反复学和学习困难学生3.45万人。针对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了残疾儿童少年档案,由残疾人专家委员会根据其身体状况逐一给出入学安置意见,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无失学、辍学。
云南省88个贫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依法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
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还能看得好病
在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黎明村,25岁的傈僳族女孩蜂铁燕在多年前就被查出患有先心病。但是,“之前不想医,因为没钱治,怕医不好。”如今,家庭医生几趟来家里反复讲解健康扶贫政策后,打消了疑虑的蜂铁燕下山治病。结果不仅治好了病,蜂铁燕还享受了健康扶贫的减免政策,“手术国家给报销了90%住院费,剩下的家里自己才掏了3000多元。”此后,蜂铁燕的术后康复还有黎明村家庭医生团队进行签约服务管理。
乡村医生入户随访
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是扶贫硬骨头的主攻方向,云南省在脱贫户因病返贫、边缘户因病致贫方面,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做到贫困大病患者应治尽治、慢病患者应签尽签,负担较重的大病、重病贫困患者,通过兜底保障确保基本生活过得去。有效解决和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累计减少因病致贫28.28万户,112.49万人。
为了方便群众看病,云南省率先在全国制定基本医疗有保障工作标准,对标对表,全面解决基本医疗有保障突出问题。实现88个贫困县每县至少有一家公立医院达到二级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每个乡镇和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院和卫生室并配备合格医生,贫困群众看病有地方、有医生。目前,云南88个贫困县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部达标。
迪庆州人民医院
近年来,云南省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如今,怒江州和迪庆州都创建了三甲医院。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实现全覆盖。2016年到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域内就诊率从82.68%提高到93.06%。贫困群众常见病、慢性病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少数民族家庭背着娃娃感谢医生
为了贫困群众看得起病,云南省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贫困患者住院报销比例从2016年的61.15%提高到2020年的90.17%,人均自付费用从2441.63元降低到692.89元。目前,云南省建档立卡人口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制度保障,生了病看得起,看病更方便。现在农村人口看病报销比例可以达到90%。
此外,为了让贫困人口尽量少生病,云南省坚持预防与救治相结合,贫困地区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农村妇女“两癌”检查、儿童营养改善、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实现了88个贫困县全覆盖;深入开展健康促进和爱国卫生运动,贫困地区健康环境全面改进,贫困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住上安心房、喝上放心水,还要留住“乡愁”
如何让农村贫困群众住上安居房,如何保障他们的用电用水,如何保障他们的出行?这些问题对于云南这个多山多民族的省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少数民族群众住进新居
在楚雄州永仁县,9748户近3万名农村困难群众,随着农村危房改造的推进,住房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安居梦”。实现这个梦想,得益于永仁县政府对危房改造的科学探索和推进,永仁县组织乡镇脱贫攻坚干部、扶贫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危改、扶贫、民政、残联等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村委会主任、土地规划专管员,民间工匠、县建筑企业技术人员等人员进行培训,邀请云南省建筑职业学校、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专家对农村危房认定及加固技术细节具体讲授,对农村危房改造政策进行解读,培养熟练技术工匠65名,成立了由410名培训合格人员组成的认定专家库。
永仁县圆群众“安居梦”
2017年以来,云南省按照修缮加固、拆除重建两种农村危房改造方式,组织各地开展农村危房改造,累计解决了超过130万户约500万农村贫困群众的住房安全问题,改造后的农房达到了“安全稳固、遮风避雨”的基本要求,实现了贫困农户“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目标。我省农村危房改造聚焦4类重点对象,实施86.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民居建筑种类丰富多彩,为了留住“乡愁”,守住村落“特色”,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避免“千村一面”,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过程中编制了《云南省特色民居设计图集》等技术文件,指导各地农危改与传统民居改造提升有效结合,力争实现传统民居改造“内部现代化,外观特色化”,留住乡愁,提升改造效果。
元阳阿者科修缮传统民居 赵家琦 摄
红河州元阳县世代居住着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红河州针对这7种少数民族特点总结了12种民居改造方法,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保护与改造工作,新街镇阿者科村就按照“建筑风格统一、建筑外观统一、建筑模式统一”的原则,全面推进哈尼梯田遗产区特色民居改造提升工程。
让群众用上“放心水”
“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0.5万公里,建成7个“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邮、具备条件建制村100%通客车的交通扶贫“三通”兜底性任务全面完成;在国家特殊政策关心支持下,优先实施2.5万公里“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及沿边地区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项目,曾经“山里山外两重天”的局面彻底改变,为全省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告别“出行难”、走上“致富路”提供了坚实的交通运输保障。
剑川新华电建希望小学课余讨论 赵家琦 摄
此外,在保障住房、就学、就医的基础上,云南省还采取一系列兜底保障措施: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500元,建档立卡低保对象150.8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目前,546.26万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41万残疾人纳入了扶贫对象,确保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政策兜底“兜得住、兜得实、兜得牢”。
来源:云南扶贫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