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特色小镇”该怎么建?发改委用一串数字给出答案!

2020-12-15新闻47

导语

特色小镇作为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一座特色小镇的建设,要经历哪些关键环节?怎样的小镇才是特色小镇?其建设又将获得哪些利好举措的扶持?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回应, 进一步明确了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中的七方面要点。

《意见》清晰界定发展定位

当前特色小镇建设已大幅缓解了此前扩张过快、概念混淆、内涵不清等问题,逐渐走上理性发展的轨道,并呈现出 三大特点:

发展质量效益更加突出。

很多省份从“抓数量”转向“抓质量”,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精品特色小镇,经济贡献较为突出。

类型更具创新性多元性。

很多省份从“学表象”转向“学本质”,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特色小镇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先进制造类特色小镇,信息、科创、金融、教育、商贸、文化旅游、体育等现代服务类特色小镇,以及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

政策措施逐步调整优化。

很多省份从“命名制”转为“创建制”,加强规范管理和动态排查整改,并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投资为辅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模式。

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部分地区仍存在一些错用概念或停留于纸面上、投资主体缺失、并未动工建设的“虚假特色小镇”。

部分特色小镇对特色产业的论证不到位,产业特色不显、规模小、链条短、技术差,缺少主导领军企业,未来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特色产业集群。

《意见》的发布,以清晰界定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和发展定位为前提,加强对特色小镇发展的顶层设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管理机制,引导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市场主体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

微型产业集聚区为培育发展空间单元

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大前提,是准确理解特色小镇的概念内涵。

特色小镇是现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规划面积一般为几平方公里的 微型产业集聚区,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具有细分高端的鲜明产业特色、产城人文融合的多元功能特征、集约高效的空间利用特点,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特色小镇必须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进行培育发展,切不可将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命名为“特色小镇”。 与此同时,要准确把握特色小镇的区位布局,应当主要在城市群、都市圈、城市周边等优势区位或其他有条件区域进行培育发展。

“四大”功能导引发展方向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

特色小镇在几平方公里的小空间内集聚特色产业和先进要素,有利于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提升和生产力布局优化。

特色小镇着眼于做精做强一个细分产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等耦合,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多数特色小镇不在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劳动力、住房等成本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创新创业活动成本。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

特色小镇可吸纳一定规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生活,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一种有效载体。

很多特色小镇在大城市郊区,有利于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缓解交通拥堵、房价畸高、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

特色小镇 “产城人文”功能齐全,特别是在开发区等产业园区内的特色小镇,有望成为推动开发区等产业园区拓展城市功能的重要引擎。

特色小镇形态上“非镇非区”,没有行政等级和行政框架,布局方式和发展建设模式更为灵活,有望成为城镇体系的点状补充。

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

城乡融合发展是个大趋势。

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城市要素下乡发展、城市人口下乡消费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关键是乡村要有接住这些要素和消费的能力。

建成的特色小镇拥有较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有望成为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城市人口下乡消费的新支点。

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内涵丰富。

以特色小镇为载体,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既有利于为特色小镇注入文化灵魂,也有利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

发展需聚焦六个关键点

聚力发展主导产业。

聚焦行业细分门类,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科学定位特色小镇主导产业,提高主导产业质量效益,切实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行业“单项冠军”,助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促进产城人文融合。

推进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聚合,叠加现代社区功能,建设15分钟便捷生活圈;叠加文化功能,挖掘工业文化等产业衍生文化;叠加旅游功能,加强遗产遗迹保护,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

推进特色小镇市场化运作,以企业投入为主、以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运营模式;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发展特色小镇。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小镇创新创业生态,结合主导产业加强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服务,发展 创业孵化器等众创空间,提高就业吸纳能力。

完善产业配套设施。

着眼主导产业发展所需,健全智能标准生产设施、技术研发转化设施、仓储集散回收设施等公共性平台性产业配套设施,惠及更多市场主体。

开展改革探索试验。

结合特色小镇多数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区位特点,推动其先行承接城乡融合发展等相关改革试验,开展供地用地方式改革和投融资机制改革,努力探索微型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和路径。

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如何实施?

以各省份为单元,对全国特色小镇全面实行清单管理。

各省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明确本省份特色小镇清单,并择优予以倾斜支持。

市县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措施,并科学编制特色小镇规划。

未纳入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不得自行开工建设特色小镇。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市场主体此前已命名的特色小镇,要进行重新审核,符合条件的纳入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理或更名。

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不命名、不评比特色小镇。

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全国特色小镇信息库,加强对各省份特色小镇清单的指导监督和动态管理。

特色小镇发展有哪些约束性的底线?

特色小镇发展应严守“五条底线”。

一是 严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和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保持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比例,保持四至范围清晰、空间相对独立,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

二是 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入驻,同步规划建设环境卫生设施。

三是 严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县级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地区原则上不得通过政府举债建设特色小镇。

四是 严控特色小镇房地产化倾向,除原有传统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1/3。

五是 严守安全生产底线,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违法违规的特色小镇,予以 及时整改或淘汰。

一是对主导产业薄弱的,要加强指导引导,长期不见效的要督促整改;

二是对违法违规占地用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要及时制止并限期整改;

三是对投资主体缺失、无法进行有效建设运营的,以及以“特色小镇”之名单纯进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的,要坚决淘汰除名。

特色小镇建设有哪些激励政策?

在各地区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对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内建设项目,有3项激励引导的政策措施。

加强指导引导。

国务院有关部门将组织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导则,在规划布局、主导产业发展、产城人文融合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普适性操作性指引,引导培育一批 示范性特色小镇,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加强资金保障。

近期已通过印发《关于印发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指引的通知》《关于信贷支持县城补短板强弱项的通知》等若干政策性文件,陆续将特色小镇建设纳入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支持体系。主要是:

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支持力度;

支持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特色小镇有一定收益的产业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项目建设,鼓励地方安排省级专项资金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建立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

加强用地支撑。

鼓励通过优化 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加快组织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交易等方式,合理满足特色小镇发展的用地需求。

以上内容由一诺农旅规划整理编辑,转载需注明!部分图文来源于互联网及公众平台,内容仅供各位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就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