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扬州沙头:家庭农场托起田园致富梦

2020-12-14新闻5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扬州沙头:家庭农场托起田园致富梦

“嘎嘎嘎……”近日,在扬州市沙头镇的大宝家庭农场的“稻鸭共作”水稻种植基地里,成群结对的鸭子扑棱翅膀奔向稻田,沉浸在“双丰收”喜悦中的冯金宝喜滋滋地说,今年水稻丰收,一起丰收的还有一大群有机“稻田鸭”。

看到机遇 跨行做农民

今年43岁的冯金宝是大宝家庭农场的负责人,老家在江苏宿迁,1997年来到扬州,在厂里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工。因为身边朋友很多从事农业收割作业,2005年,冯金宝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再加上贷款,总共花费了30多万买了一台收割机和一辆货车,从事农业收割生意。后来,冯金宝看到国家正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便萌生了流转土地开办农场的想法。2014年,冯金宝在扬州广陵区施桥镇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水稻和小麦。“政策支持农业发展,但是农村的劳动力基本都去城里了,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了,粮食怎么办?我觉得田地总要有人去种,粮食也是肯定会有市场的。”这是冯金宝观察农村变化发现的一个机遇。

事实验证了冯金宝的眼光。种粮的第一年,他就获得了大丰收,一年收入就达到了十几万。于是当年他将流转土地增加到200亩,2016年冯金宝又来到沙头镇小虹桥村,流转了377亩土地,扩大种植规模。

但毕竟是跨行,又是这么大规模,冯金宝还是遭遇了不少挫折。2016年遭遇了水灾,小麦质量不好,只卖了3毛钱一斤,而市场上普通小麦的收购价是1.2元,那一年,冯金宝损失了30多万。痛定思痛,冯金宝不断向其他农业大户学习,平时不断钻研农学方面的书籍,还经常参加村里、镇上组织的讲座,逐渐地,冯金宝变成了种植方面的行家。

转型升级 成立农机合作社

扩大规模后,对以往的“单打独斗”模式,冯金宝渐渐感到吃力。“对农村的大多数人而言,农机成本很高,比如上十万一台的插秧机,一年也就插那么几天,很大一部分时间闲置了,很浪费。”冯金宝和镇上几个农业大户商量,共同组建了金宝农机合作社。金宝农机合作社成立之后,跟政府和种粮大户的合作也随之而来,农机经营方式的转变,不仅让冯金宝手上的农机资源得到了充分运转,同时也让更多的农机手能够参与分享订单农机服务带来的红利。

稻鸭共生 走出双赢新“稻”路

到了2017年,冯金宝在一次讲座中接触到了“稻鸭共生”水稻种植项目,这让他很动心,在镇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他引进了3000多只小麻鸭,开始了“稻鸭共生”水稻种植项目。“以前靠传统方法种植水稻,收入单一,现在种植生态水稻,不仅长势好,还能卖上好价钱,田里养鸭又能额外增加一份收入。”冯金宝乐呵呵地说。

“6月插秧10天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为止,鸭子一直生活在稻田里,这样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生长的复合体系。等11月水稻成熟,鸭子也长大了,实现双丰收。”冯金宝说,鸭子在田间的生长过程中,不仅能吃掉害虫,排泄的粪便还能起到有机施肥作用,产出的稻米与普通大米比较,色泽更鲜亮,米饭煮熟后饭粒饱满,吃起来松软适度、香甜可口。

现在的大宝家庭农场年生产规模达到300万元左右,个人直接创收年收入30万元,并成功注册绿色食品“苏望”牌大米,个人多次被各级农业部门评为“农机示范大户”。大宝家庭农场的入驻不仅使小虹桥村原本闲置多年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而且为周边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增加收入,冯金宝根据农场用工需求,聘用了近十名村民在农场务工,并毫无保留地将“稻鸭共生”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村民。“多谢党和政府提供的好政策,给了我很多扶持,也给了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我会让生活越过越好,也会带领其他村民一起致富。”话音未落,冯金宝又在田里忙碌起来。

近年来,沙头镇在发展家庭农场工作中出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搞好土地确权发证奠定法律基础上,对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和定价方式进行规范管理。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等方面实行项目扶持,重点倾斜。同时优化家庭农场的发展环境,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在沙头镇,除了大宝家庭农场,还有9家家庭农场,涉及种植、渔业、种养结合等经营类型。2019年,这10家家庭农场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

来源|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肖溢微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