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李广战绩不如卫青、霍去病,为何后世诗人都歌颂李广而不是卫霍?

2020-12-14新闻17

王维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直言道,你卫青能打胜仗一是靠了皇帝,二是靠了运气。李广比你强得多,没有立下功勋只是时运不济而已!王大诗人这么说当然有失偏颇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他对李广的推崇。

王勃也曾经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将李广推上了神坛,以后凡是国家战事不利,文人墨客们就会想起李广。

为什么李广会这么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呢?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三个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塑造了李广剽悍勇武的形象:1、百骑退千敌:

汉景帝的时候,匈奴人大举入侵,李广率一百名骑兵击杀对方探马后遭遇了一千多个匈奴骑兵。李广喝止了想要逃跑的部下,反而让大家把马鞍卸下来,匈奴人惊疑不定。

这时,一个白马将军带着十几个骑兵上前来观察,结果李广冲上去一箭射杀了白马将军。随后依旧回到自己阵地上,让大家解下马鞍。匈奴人怀疑有伏兵,到了晚上主动撤退了。

2、被俘虏后单枪匹马杀了出来

元光六年,骁骑将军李广率军1万从雁门出兵讨伐匈奴,结果遭遇匈奴主力,兵败被俘。之后他抢了一个匈奴骑兵的战马和弓箭,在数百匈奴精骑的追击下回身射杀了许多匈奴兵,最后成功逃脱。李广骑射技术之精湛,从这里就能看出。

3、草丛射石虎

卢纶的这首诗歌说的就是李广晚上射虎,白天发现羽箭深深地没入顽石之中的故事。凸显了飞将军李广的射术高超,铁血将军的形象跃然纸上。

可以说李广的形象非常符合传统文人眼中武将的形象。他百骑退千敌、单枪匹马杀出重围和草丛射石虎的故事广为流传,使得其剽悍勇武,精于骑射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了文人们的喜爱。

第一个大肆为李广鸣不平的文人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后来才写的史记,而李陵就是李广的孙子。所以司马迁在塑造李广的形象的时候用华丽流畅的文笔将英雄将军的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而对于卫青、霍去病这些外戚就多有不屑之语。

这也为后世的文人奠定了感情基调,凡是赞美李广的时候就要把卫青霍去病拉出来踩一踩。说卫青霍去病是装备精良的正规军,李广率的不过是杂牌军,好的资源和机会都给了卫霍,李广只能干干苦力,打打策应。宋朝亡国后隐居的名士黄震就曾说:“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他觉得如果不是李广在后面卖苦力,卫青、霍去病凭什么痛击匈奴,只是仰仗了皇家的资源罢了!

李广后代的遭遇也博得了文人们的同情,他一家三代都为汉朝戍守边关。李广本人自尽了,他的儿子李敢在甘泉宫被霍去病射杀。他的孙子李陵率兵五千被匈奴八万围困,激战八天,斩杀匈奴万余骑,弹尽粮绝后无奈下令投降,汉武帝将其全家灭族。司马迁就是在这个时候为其辩护,被处以宫刑的。

其实李广是个个性十分鲜明的人,优点和缺点一样的明显。优点毋庸置疑,骑射高超,带兵经验丰富,对士卒很好。但是其人的缺点也是比较致命的:第一个就是非常冲动,比如在“百骑退千敌”的故事中,他为了追杀三个射雕者,率100起兵孤军深入,身为主帅,置全军安危而不顾,有点个人英雄主义的意思。虽然最后解下马鞍,用疑兵之计吓退了匈奴人,但是也有几分侥幸。第二个就是治军比较散漫,李广对士兵的军纪要求很低,几乎是怎么舒服怎么来,有几分江湖兄弟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士兵们都喜欢跟着他,打仗也会拼命,但是军队整体的战斗力却会受到影响。

所以李广参加的四次对匈奴的大战中,要么就是全军覆没,要么就是无功而返。第一次是元光六年,李广、卫青、公孙敖和公孙贺四人分别率军1万出塞,结果李广这一路全军覆没,兵败被俘,就是这一次上演了孤身突围的故事。第二次是元朔六年,跟着大将军卫青出塞,无功而返。第三次是元狩二年,李广率4千精骑出塞,被匈奴4万骑兵包围,结果斩杀匈奴三千,己方全军覆没,李广又凭借个人勇武杀出重围。第四次是元狩四年,参加漠北之战,卫青命令李广和赵食两军汇合,对匈奴的右翼进行包抄,结果两人率军在沙漠中迷路,李广事后愤而自杀。

所以按照汉朝的制度,李广的功勋是不够封侯的。领导都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和才华的,也不能怪人家汉武帝了。只是李广和其后人的遭遇引起了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的怜悯和共鸣,而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不但太过耀眼,还有着令人诟病的外戚身份,所以才有了后世文人赞美李广而贬低卫霍的现象。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诗词歌赋#霍去病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