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不当“煤老板”, 做起“牧羊人” ——榆阳如何吃到“生态饭”?

2020-12-14新闻4

该往何处转?这是每一个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必答题。

对于榆阳区而言,煤炭经济长期占据其主导地位,在典型的资源富集区与农牧交错带,从“黑金”蜕变到“绿金”,一字之差的背后,是一跃千里的变化。

湖羊养殖串起了饲草种植、肉羊养殖、有机肥料、冷链物流、生物医药、终端销售以及牧旅融合的全产业链。蹚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采空塌陷区综合治理、资源枯竭型地区转型升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路子。榆阳区正在爬坡换挡的“拐点性阵痛”中完成自我成长。

“推进榆阳区湖羊养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构建‘3+2+X’新兴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全产业链思维谋划产业振兴,榆林市政协副主席、榆阳区委书记苗丰信心十足。

放养变圈养

收起“拦羊铲” 披上“绿被子”

与想象中“一个羊倌赶着三五十头羊漫山遍野到处游走”的传统养羊不同,上河湖羊·常乐堡养殖基地规划占地1200亩,是投资4.5亿元的市、区两级重点特色农业产业项目,给水、投料、消毒、清粪、换风、洗羊全部实现自动化,崭新的标准化羊舍,让远道而来的湖羊备受“优待”。

“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养羊史悠久的榆阳,为啥要从山东临清、甘肃庆阳引种湖羊?

陕西省绒山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屈雷教授,作为国内久富盛名的白绒山羊专家,常年奔波于校舍和羊舍之间,被养殖户们称为最接地气的“羊教授”。

“羊教授”介绍,过去一家一户粗放式的“靠天放养”,导致生产力不足、效益低下、产业体系不健全、规模效应不明显的问题,使当地羊产业长期低水平徘徊。

“放养”式牧业,曾经一度让生态变得脆弱,成为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限制了群众的经济收益。

既要山坡披上“绿被子”,也要农民挣上“红票子”。对白绒山羊有着近20年研究的“羊教授”,找到破解这一矛盾的“良方”——湖羊养殖。

湖羊作为我国重点保护的地方畜禽品种,其祖先蒙古羊随北方牧民迁徙南下,经过圈育驯养,变成太湖流域的主要家畜。

“湖羊四季发情、繁殖力强、产羔率高,泌乳性能好、成活率也高,生长发育快且产肉性能好,特别适合大规模舍饲圈养”说起湖羊的养殖历史和优良特性,屈雷教授滔滔不绝。

“屈教授的研究更加坚定了我们加速湖羊产业投资和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上河集团副总经理刘双成接过话头。

3月份以来,从每斤20多元涨到现在30元左右,一路走高的市场销售价格让刘双成对湖羊前景更加看好。

“与陕北白绒山羊比较,湖羊产羔率高、生长快、体重大,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羊子育肥出栏只要五到六个月。一年下来,每只母羊平均增收300元以上。”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党支部书记李双伟说。

刘双成算了一笔账,加上金鸡滩养殖的15万只,仅上河集团投资的2个养殖基地的湖羊,年产值可达6.5亿元。带动就业200人以上。

不只牛家梁镇常乐堡村,小纪汗镇、鱼河峁镇、岔河则乡等多个镇村级千只以上湖羊场陆续建成。

榆阳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湖羊产业发展迅速,让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主导产业转型,从自给自足的封闭型产业向外向型商品畜牧业的跨越。

种粮变种草

牛羊的“可口菜” 农民的“香饽饽”

羊靠人放,膘靠草长。一只湖羊,从羊羔到出栏,需要喂食饲草1000公斤。

“过去一直觉得种玉米、马铃薯能挣钱,种草挣不了多少钱。”经过政策引导,榆阳区芹河镇张滩村村民张桂杰家通过流转土地去年种植300亩苜蓿。“一年收割了三茬,收获优质饲草210吨,收入近40万元。”

村里为湖羊基地提供青贮玉米,村民们只需做田间管理,到收割时,雇联合收割机完成收割,比种籽实玉米轻松不少,既省事又能多挣钱。

好处不止这些,过去一到秋天,李双伟就很头疼,要盯着村民不能焚烧秸秆。而现在饲养一只湖羊,就可以资源化利用1亩农田的秸秆。让秸秆变废为宝不仅成了牛羊的“可口菜”,也成为农户增收的“香饽饽”。

以养羊促种草,以种草促养羊,以养羊促效益。为打好优质饲草的“上游产业牌”,榆阳区配套建设了饲草检测实验室,出台配套补贴政策,建设饲草储草库、统筹种植区域扶持建立饲草加工服务队,实现饲草耕、种、收、运、储机械化。尽管历年人工种草保存面积达128万亩,加上428万亩天然草场,还是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发展的需求。

“种的草越好,养的羊就越壮,挣的钱也就越多”有着10多年种养、养羊经验的小纪汗镇大纪汗村村民张建伟笑称,种上着“致富草”,只等“发羊财”。

2019年,常乐堡村统一整理土地2200亩,通过流转,全部种上了青贮玉米、饲草。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农业发展的推进以及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草产业推动羊产业健康绿色可持续,羊产业兴旺又促进草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榆阳羊吃榆阳草”榆阳区林业局局长高来伟介绍,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实现了由千家万户分散种草到集中连片规模种草、由“种什么,喂什么”的传统种植到“需什么,种什么”的配方种植,由边角地贫瘠地种草,到好地好肥种好草商品化发展。

种好小饲草,撬动大产业。锁定“中国草业明珠”目标,榆阳区草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优质饲草规模种植已成为榆阳农业的三大新兴主导产业之一,草牧业产值达30多亿元。

“好地种好草、好草养好羊、好羊产好肉、好肉卖好价。用产业化的思维和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饲草产业发展,不仅得天独厚优势明显,而且正当其时。”苗丰表示。

羊食百草,浑身是宝。湖羊,除了一般毛羊具备的使用特性之外,其羔皮被誉为“东方软宝石”,连羊粪都成了“抢手货”。

把羊粪变废为宝、生态消纳,利用大量的有机肥资源,榆阳区培育出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产业,催生了优质果树、大漠蔬菜等循环产业的发展。

挖煤变养羊

不当“煤老板” 要做“牧羊人”

“赫鲁晓夫是先放羊,后挖煤,与他恰好相反。我是先挖煤,后放羊。”谈起自己的经历,刘双成不无幽默。

从“煤老板”到“牧羊人”,这两个身份的转换,让他从过去“吃资源饭”到现在“吃生态饭”。也成为地处榆神矿区中的常乐堡村,从依靠煤炭的“黑金”转变为依靠绿色产业的“绿金”的生动写照。

煤炭虽然带来了短期利益,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常乐堡村在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蓝图下,争取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综合效益最佳,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结构调整、科学发展的优势,大力推广兼具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湖羊产业。

“黑金”退去,“绿金”来临。湖羊产业不仅有效保护了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为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人常说“家产万贯,带毛的不算”这句俗语揭示了养殖业的高风险。羊产业要发展壮大,离不开“职业羊倌”的支撑。为培育“新羊倌”,刘双成专程请来了有兽医学博士背景的刘锦旺。

1990年出生的刘锦旺被大家亲切称为“羊博士”。他一手执羊鞭,一手执教鞭。除了管理常乐堡的数十万只湖羊外,还为农牧民开展了技术管理、疫病防治、饲养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在养殖方面为农牧民进行指导。

22岁的马瑞泽就是“羊博士”着力培养的一名新“羊倌”,就读于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三年级,来上河湖羊基地实习刚满一月。

这个土生土长的榆阳“后生”坦言,与以往学长们只能在大城市宠物医院打工或去小牧场当兽医不同,在“家门口”就业的他,感到“家乡有了放飞青春梦想的新舞台”。

像马瑞泽一样,随着榆阳区羊产业转型升级,200多名大学生当上“新羊倌”,走上了新型的养羊路。

“羊的生活好了,人的生活也要好起来。”刘双成说,今年愿景是带动两千户贫困户实现稳定收益,发展周边4万亩饲草种植产业,带着乡亲们一天天把日子变得不一样。

一个产业,如果单凭一只脚走路,注定走不远。谈到湖羊产业链延伸,上河集团董事长李小平表示,将发展成为集湖羊原种繁育基地、肉羊养殖基地、生态旅游观光基地、羊业科研教学培训基地、有机肥生产基地、食羊餐饮文化服务基地、特色精准扶贫基地等于一体的“羊业综合体”。

上河湖羊基地所在的常乐堡村,北邻长城仅500米。常乐堡史称“常乐寨”,是陕北长城沿线36堡之一。经过数百年历史变迁,城堡已残缺不全,但那古朴雄浑的城墙上依然展示出曾经巍峨雄壮的风采。

“古迹遗址、现代农业,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格局。”李双伟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常乐堡村编制了集度假、垂钓、滑沙、康养、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规划,通过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把村民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乡村振兴长远发展。”

在三年建成百万只湖羊全产业链基地的宏图中,榆阳统筹发展上游万亩优质饲草种植、加工产业,中游肉羊规模养殖项目,下游肉羊定点屠宰、精深加工,以及配套的科研监测、自繁自育、冷链物流、有机肥料、皮毛加工、生物制药等项目,“湖羊全产业链”正在加速形成。

从“引种”到“云集”,由放养白绒山羊转变为舍饲湖羊,表面看是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的转变,实质是理念之变。念活“循环经”,才能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投稿/爆料/联系

#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