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构建高校公益人才培养体系,第四届华师大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举办

2020-12-14新闻6

东方网记者程琦12月14日报道:近日,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公益慈善教育论坛举行。本届论坛以“融合与创新:构建高校卓越公益人才培养体系”为主题,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公益慈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邀请了校内外嘉宾参会,共同讨论卓越公益人才的培养模式。

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专项基金副理事长陈琳主持大会

据了解,华东师大紫江公益慈善人才培育专项基金项目已历时三年,并在2020年上海公益之申评选中获评“校园十佳公益项目”。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在致辞中指出,公益慈善教育正在为“爱在华师大”的诠释赋予更多的内涵和意义,在公益慈善人才培养上,项目汇聚了社会学、公共管理等优势学科力量,通过建设通识课程体系、开展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培育具有“仁爱之心”和“向善之举”的卓越人才,为国家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师大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孙真荣致辞

为构建公益育人共同体,打造实践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经济管理学部、大夏书院、光华书院、孟宪承书院,已分别与浙江敦和基金会、上海杨浦区赋启青年发展中心;上海第一财经公益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上海新力公益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多阅公益文化发展中心、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上海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爱飞翔”乡村教育项目、BottleDream;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Workingimages策意象品牌体验设计、创行青年;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上海市华侨事业发展基金会、上海唯实文化研究所、上海翔宇公益基金会等19家社会公益组织和项目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上海市民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马伊里在《变局挑战下的公益慈善教育区域生态建设》主旨报告中提出,要将公益理念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立上等志,做平常人”应该成为优秀人才,卓越精英的基本人格素养。她指出公益教育的核心是批量培育具有公益人格的卓越人才,不仅要培养公益机构的专职从业人员,还要培养“有良心”的各行业人才。公益慈善教育要在变局中求发展,努力建设区域生态。

上海市民政局职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处处长张静在《上海公益之城建设的实践》报告中介绍了上海“公益之城”的建设背景和《志愿服务条例》的出台情况。她提出,在创建卓越全球城市的过程当中,政府通过建设公益基地,为上海公益组织的发展提供平台。公益领域社会工作者是公益事业再进步的推进者,应该着重推进培育公益人才、孵化和发展公益组织、推进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在“卓越公益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主题研讨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紫江公益慈善中心主任黄晨熹提出,华东师大是上海首家系统培育公益人才的高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在本科阶段系统嵌入公益慈善教育的“双一流”高校,依托基础性课程(认知塑造)、应用性课程(能力提升)和前沿性课程(理念传达)的三大主题通识课程,集校内教师、其他高校教师、海外教师、行业专业人员师资团队,搭建“课堂—讲堂—论坛”三级交流平台,依托实践平台和学生社团开展多样课程实践活动,率先形成了以“知行合一”为核心的系统公益慈善通识教育模式。

会上,《公益慈善课程对大学生公益慈善素养的影响调查报告》发布,并提出下阶段发展中要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长三角教育联盟、探索专业化教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