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居高声自远名人的事例

2020-07-16知识2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作者写这句诗说明了什么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 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2113:蝉正是因为在高处5261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4102是凭借秋风的力量。1653【出处】《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意思】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扩展资料1、《蝉》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2、《蝉》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的意思,全诗,道理,作者,朝代是什么 意思是: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全诗如下: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道理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作者是:虞世南 唐朝人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作者、朝代、出自哪首诗、意思. 蝉虞世南【唐代】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本意:蝉的声音能够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在高处,而不是依赖秋风的散播.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的出出、作者、意思、含意和有关故事。 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诗意?诗人是哪个朝代的?什么意思?全诗是什么? 出自唐代诗人虞世南《蝉》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首句“垂緌饮清露”,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哪首古诗? 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说明了什么道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按要求默写。(1)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___。(虞世南《蝉》)(2)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 (1)非是藉秋风(2)绿杨阴里白沙堤(3)无可奈何花落去(4)抽刀断水水更流(5)虽乘奔御风(6)出则无敌国外患者(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春。(8)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9)示例: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符合题意均可)虞世南是在什么思绪下写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全诗 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浙江余姚)人,初唐的重臣,也是著名书法家。兄长虞世基。杨广在江南时,与兄长虞世基一起投奔,被赏识重用。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