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林则徐与酒的故事

2020-12-14新闻12

林则徐与酒的故事

民族英雄林则徐生于1785年,福州人,从政40年,历官13省,是位著名的封建政治家,地主阶级改革派。

道光时奉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办禁烟事。后被遣戍伊犁,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悲壮诗句。

后来皇帝再任命他为钦差大臣,他抱病起程,途中死于广东普宁行馆,终年66岁。

则徐并不嗜酒,《壬寅除夕书怀》四首,其中第三首是这样写的:“流光代谢岁应除,天亦无心判莞枯。裂碎肝肠怜爆竹,借栖门户笑桃符。新幡彩胜为争奋,晚节冰柯也不孤。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足以证明林则徐胸怀天下,喝酒不嗜酒。

有一次,年轻气盛的沈葆桢和岳父林则徐一起在月下喝酒,喝着喝着,沈葆桢开口便吟了两句诗:“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

诗意很好懂:弯弯的一钩残月便已照亮天下,根本不必把全部光芒都撒出来。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两句诗确实写得不错,所以沈葆桢自己也极为得意,便将这句诗拿给林则徐看,希望得到老岳父的表扬。

毫无疑问,这个年轻人有些狂妄。

林则徐看后很不满意,认为女婿自视清高,气量偏狭,值此家国危难之际,这样的态度实在要不得。略微思考了片刻,眉头一皱,拿起毛笔,随手把“何必”的“必”字改为“况”字,于是诗句成了:“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况清辉满十分。”

一字之差,其中蕴含的谦逊和抱负,对家国天下的担当却不是一个档次,整个诗的意境也从自满得意变成了壮志凌云。

沈葆桢本是个绝顶聪明之人,听到岳父的一字之诲后非常羞愧,自然很快就懂得岳父改字的深意,从此之后一改骄傲之心,变得非常谦逊,而志在清辉满分。后终于在道光27年高中进士,并成为了晚清时期之重臣,位列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

道光二十八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老病之躯适逢多事之地,急需帮手。时任贵州知府的胡林翼向林推荐了左宗棠。林则徐听后马上就要胡林翼写信,请左宗棠来云贵总督幕府。左宗棠接到林则徐来信,兴奋不已,不久便赶到了长沙。

二人畅谈甚欢。天色近晚,林则徐命将官船乘着湘江顺流,驶到岳麓山下一个僻静处停泊。随后,船中烛火通明,林则徐设酒宴款待左宗棠,二人推杯换盏,开怀畅饮,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天下古今大事。俩人就天下大势到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从行军用兵到办理洋务,从新疆屯田水利到滇中战乱,无不各抒己见。酒,在此只是个媒介,谈,才是目的,双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西北军政事务,见解不谋而合。

经过一夜酒桌上的深入交谈,林则徐对左宗棠的才能非常佩服,并且预言道:“西定新疆,非左君莫属。”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

近代启蒙思想家和著名诗人龚自珍,同林则徐交往甚密,也是禁烟运动的支持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一天,龚自珍同林则徐在一家贵人府邸喝酒,借酒兴,龚自珍一如往常,舌灿莲花,风起泉涌,肆意挥霍谈笑。在座的人都只唯唯而已,不能认同,却又不好当面驳斥。酒喝多了,话也多,客人中有人提起个话头,说自己手下胥吏奸人很多,说完了,长叹不已。

这边林则徐听到这个话头,笑着接言了:“胥吏算的上什么奸人,先生把真正的大奸人看得太轻了。”

那个客人赶忙问道:“这是怎么说?”

林则徐长篇宏论却又慢慢说道:“先生还不明白?那我就说给先生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奸人。所谓奸人,肯定是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做别人不忍心做的事。比如公孙宏,用一年的时间改化民俗,还觉得太慢了。王安石,洋洋洒洒万言书,竟在皇帝面前自比伊傅。秦桧还大言不惭说过:‘我有二策,可以耸动天下。’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像这等人,在皇帝面前,在文士齐聚之地,放言无忌,大言炎炎。其实他们真的有过人长处吗?不过是自视甚高,眼见当时人才稀薄,学识卑浅,所以才肆无忌惮,口出狂言。无非还是想逞才使气,哗众取宠罢了,难道还有什么真本领不成?就算一朝得志,也不过是败坏国家大事损害百姓利益。”

“像这样的人,心思深陷而又故作超逸之行,老成谋国的人早就会杀了他们。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奸人,先生怎么把区区的刀笔吏说成是奸人呢?”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又说是“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林则徐说罢,大家都为之动容,齐声称赞,一致认为林则徐说的是否正确。其实林则徐这番话既是说给众人听的,同时也是直接刺向龚自珍的。龚自珍何等明白人,但也被林文忠公这一番高谈阔论给折服了,整个酒席终了,自矜自持,再不出一言,更不必说发出从前宏论了。

其实林则徐、龚自珍也是声气相投的知己之交,二人共同倡导经世致用之学。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因虎门销烟等破时代的举动,被人们封为民族英雄。从林则徐的诗和林则徐的名言里可见,他强调以民本为基础的,要爱民,有较强为服务民众的思想。他的诗篇海纳百川,如,林则徐的名言“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就非常大气。林则徐反对闭关锁国,被称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左宗棠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