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六国的真相集中表现为“合纵连横”,以函谷关为界,关内秦的统一和关外六国的反统一之战持续了几百年,从而也诞生了一批纵横家。如,身配六国相印的苏秦,口吐莲花的张仪及战国后期的赵国大将庞煖等。
“春秋无义战”与“三家分晋”
西周的分封制最初还是稳固的,但随着封国的增多,西周王权最终难免被稀释的风险,所以在犬戎攻破镐京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后,便开始了诸侯争霸的兼并战争,并以“三家分晋”为界,进入混战争雄的战国时期。
如果说“春秋无义战”,只为争霸主,其实质上是东周君无力控制时政局面的一种现实反映,还并未出现欲取而代之的苗头,所以“春秋五霸”的先后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稳定。但“三家分晋”才实质上开启了废掉国君的先河,所以之后的诸侯混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义战”,废掉东周君的风险时时存在。
于是,列国争雄之战便演变为统一之战,由于势均力敌一时间谁也吃不掉谁,便产生了“合纵连横”之战。
关内关外自不同,强秦何以被冠以“虎狼之国”?
函谷关,是强秦居险而守的天然屏障。
关外西北朔风漠漠,人烟稀少;关内中原沃土,人口集中,强秦的东出之战势在必然。为了东出一统天下,强秦实行“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修建郑国渠,富国强兵;推行郡县制,削弱宗族势力,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为统一做准备。而险要的函谷关成了关外六国难以逾越的 天堑,所以秦国的稳定、发展、繁荣和强大占尽地利之便。
强秦对六国的吞并是从“蚕食”开始的,也就是六国的割地赔款,这种痛苦对六国国君和子民是有切肤之痛的,再加之六国各地的封国对其子民的压榨愈演愈烈,难免出现流民向秦的趋势。所以,六国面对彪悍强秦的入侵便冠以“虎狼之国”的称谓,这是最早的“丛林法则”。
其实,还有第二个原因,便是六国诸君(楚除外)都是正统的姬姓封君,而秦国的先祖只是西周国君的一个马夫,依靠功劳讨得封地。所以,六国国君自然以异样的目光注视着秦国,称自家便是“礼仪之邦”,称强秦便是“虎狼之国”,既有蔑视和不屑,又有畏惧和无奈。
苏秦身配六国相印
东周君也直接发动过对秦的合纵之战,结果九鼎被收于咸阳,途中有一鼎掉落黄河。
面对强秦的“蚕食”战争,苏秦游走六国之间,以合纵抗秦游说诸国,欲以瓜分秦国。瓜分之后呢?苏秦也许想过,也许没想过,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国盟军并非铁板一块,六国之君也并非无统一之志,如,强大的赵国、楚国、齐国。所以,面对强秦的联合是一种无奈之举,六国之间也不乏战争,如燕赵之间、齐赵之间等。这种状况,为张仪的连横也提供了可能,苏秦身配六国相印的合纵一开始便面临瓦解的风险。
函谷关外,各怀算盘的六国,面对强秦的连横和各个击破,失败似乎也是一种必然。这种合纵愈是到了危急时刻便会愈团结,“蕞之战”便是明证。
逼近咸阳的“蕞之战”
经历过“长平之战”的赵国对强秦的痛恨可谓最大,赵将庞煖同时也是一位纵横家,他向赵王再次提出“合纵”。首先游说楚国,再联合晋国的韩、魏两国,又通过韩魏联合燕国,构成了五国联军向咸阳挺进。由于齐国公主新嫁秦王嬴政,所以齐国没有参与此次合纵之战。
大将庞煖一马当先,兵临临潼城下,发动了“蕞之战”。
秦王嬴政命大将王翦率三万秦军奇袭庞煖援军,为函谷关外合围五国联军的丞相吕不韦赢得了反攻的时间,最后庞煖孤立无援,在吕不韦大军回击的情况下以撤军告终。
这次的五国合纵之战,不可谓不团结,终因指挥失当,配合有失而失败。
合纵连横,这一对矛盾体,自带破解之法。但是,强秦已经有了一整套统一天下的体制,这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天下大势已经人心思合,合纵之战终不能抵挡统一之势,失败乃是上天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