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2021款电动车市场前瞻:上台的不少,能打的不多

2020-12-14新闻6

新能源市场终于在2020年“咸鱼翻身”。

刚刚过去的11月,新能源乘用车狂售16.9万辆,不仅录下同比136.5%的单月增幅,更将今年1-11月累计销量推高至90.3万辆,同比增长2.7%,先于大市实现转正。

前半年降幅“辣眼”的新能源能够翻身,政策层面的持续刺激自然要记一功。但将政策效用发挥到最大,还得依赖市场中的明星产品,尤其纯电产品。

以本月为例,售出的14.2万电动车中,宏光MINI EV和特斯拉Model 3合计拿下约5.5万,份额近40%。同时,新势力们的当家产品也纷纷创下销量新高,撑起了中高端市场半边天。

这也意味着,政策利好基本释放完毕后,尚在培育中的新能源市场能否在2021年更进一步,很大程度上要看有没有更多像MINI EV和Model 3这样的明星产品入场。

好消息是,捱过2020后,明年市场料将迎来一大批新品。那么,各大阵营中都有哪些能打的实力选手?又有哪些被热捧的产品,最后可能只是假把式?不妨一探。01 造车新势力:好好练内功

经历2020年初的惨烈洗牌后,幸存的新势力们先后迎来丰收,消费和资本市场两得意,名正言顺地成了电动化的排头兵。

对头部玩家而言,阵脚已经稳住,又有不俗的主销产品,眼下已不必急于推新。否则,在市场尚不成熟之际布局过密,不仅分散资源,还可能落得同族相残,得不偿失。

理想早早宣布下一款产品2022年才会到来,2021年仍将只卖理想ONE。蔚来的首款轿车EE7,很可能在1月9日的NIO DAY上亮相,但上市大体也要等到2022年。小鹏据传会在2021年内推出一款定位低于P7的A级轿车P5,只是官方并未确认。威马的首款轿车产品Maven,800公里续航、L4自动驾驶、5G互联的配置十分吸睛,但按当前节奏,2022年之前很难落地。

不过,不推新并不意味着在偷懒。抓住难得的喘息时机,修炼内功,仍是当务之急。拓展网络、完善体系的常规动作之外,头部玩家们不约而同地瞄准了自动驾驶。原因不难理解,一来为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二来可以让消费及资本市场保持兴奋。

此前狂怼特斯拉的小鹏最为激进,不仅将于年初推送搭载NGP(导航辅助驾驶)的XPliot 3.0版本,更会基于现有车型,在年内推出配备激光雷达的产品,可以说虽非新车胜似新车。

威马则会推出与百度Apollo深度合作的定制产品Evolve,自动驾驶硬件武装到牙齿,且支持L4级的智能无人泊车(AVP),只是看起来“秀肌肉”的意义更大。

“修炼内功”同样会是二线新势力在2021年的主旋律,不过更多出于无奈。不像头部玩家们那样有钱有闲,它们仍然需要为生存苦苦挣扎。鉴于产品刚刚发布或虽发布一段时间,但起色不大,已然无能力更无必要投放新品。打好手中的牌,利用有限的资源扩充网络、打磨服务,才是最紧要的事。

当然,也不是全无新意。零跑即将推出的纯电SUV C11,600公里续航、大尺寸配上20万不到的价格,纸面上十分能打。只是受限于零跑的品牌,实际战力尚未可知。

02 自主品牌:继续走“极端”

自主品牌大有在明年新能源市场唱主角的势头。

回想起来,其实新能源市场刚起势时,自主也曾担纲主角。只是当时大家一股脑扎在低端市场,看似红火,补贴退坡之后便烟消云散。

如今重新发力,自主品牌们又纷纷从低端径直走向高端。东风岚图、智己汽车、长安/华为/宁德打造的高端品牌,近来已抢占不少流量,如今又爆出长城也将推出高端电动品牌,加上已在局内的领克、极狐、红旗、荣威R、埃安,来年好不热闹。

落到产品上,领克Concept Zero量产版已被认为有爆款之相。作为吉利浩瀚架构下的首款产品,其坐拥700公里续航、飘逸的轿跑造型、强悍性能、大空间及丰富的智能和自动驾驶配置,加上领克品牌的号召力,如果定价合适,市场反响想必不差。

值得一提的还有岚图Free。作为岚图品牌的开路先锋,其在动力上“一鱼两吃”,兼容纯电动和增程电动,后者最大续航可达860公里,矛头直指盘踞在高端市场的蔚来ES家族和理想ONE。但如何调和品牌力和价格间的关系,将是决定成败的一大关键。

已经推出首款产品αT的极狐,有可能马不停蹄地在2021年推出首款轿车αS,续航直接迈过700公里。但与岚图类似,如何塑造品牌以支撑高端定位,仍是一大挑战。

埃安品牌在独立后,将在明年初推出一款面向年轻人群的小型SUV埃安Y,主打个性化,难成爆款但预计会吸引一批粉丝,一如今年表现不俗的欧拉“猫”系。

另外,不少已在今年入场的选手,包括荣威R系列、比亚迪汉甚至刚刚上市的红旗E-HS9,仍会是2021年新能源市场的重要看点。智己汽车和长安、长城高端品牌来年的一举一动,也将备受关注。

自主品牌借电动化、智能化实现冲高的希望有多大,2021年至少会看出一些端倪。03 豪华品牌:诚意仍欠奉

相较以往,今年BBA在电动化上的表现积极了很多。

“20XX年前投资XX亿,推出XX款产品”这类常规表态之外,各家多少都拿出了真材实料。奔驰公布了EVA和MMA两大纯电平台及几乎涵盖旗下所有品牌的电动化战略;宝马在i3、i8之后终于推出了又一款纯电产品iX3,并且亮出了iNext的量产版本iX;奥迪则持续充实E-tron产品线,还将与保时捷共享的PPE平台引入了国内。

但在产品层面,最起码2021年内,很难看到太多诚意。

奔驰预计将会延续EQC上的油改电做法,推出EQA和EQB,产品线看似丰富不少,但难有突破。宝马明年的主销产品是刚上市的iX3,至于iX和i4,即便能够在明年引入国内,高昂的进口售价,注定只是壮壮声势。奥迪明年会上市国产E-tron和其轿跑版本,甚至可能在年内以进口方式引入与保时捷Taycan同平台的E-tron GT,只是考虑产品力和价格,究竟能溅起多大水花,并不乐观。

二线豪华品牌中,此前在电动化上最为激进的捷豹,目前处境不佳,短时间内难有作为。凯迪拉克承载了通用在电动化上的雄心壮志,基于BEV3平台的首款产品Lyriq亮相后也博得不少关注,但正式推向市场估计要等到2022年以后。再加上佛系的雷克萨斯、沃尔沃和仍需为生存而战、难顾其它的林肯、英菲尼迪等,2021注定是二线豪华阵营在电动化上沉寂的一年。

当然,如果把特斯拉也归入豪华阵营,明年年初即将交付的国产Model Y,应当可以预定一个爆款席位。对特斯拉而言,最大的隐患在于如何处理Model Y和Model 3的关系。价格拉不开,前者势必蚕食后者的份额;拉的过开,有Model 3反复调价的案例在前,势必引发观望,不利于走量。04 合资品牌:一出独角戏?

国内新能源市场中,主流合资品牌算得上标准的“后进生”。长期以来,给人的观感都是被动应付多于主动作为。

这种情况有望在2021年发生改变。

得益于一汽、上汽同步引入国产的大众ID.4,合资阵营终于有了能摆上台面的纯电产品。单就素质而言,ID.4无论从颜值、续航还是智能配置,都属于主流水准。但相较特斯拉和一众新势力,其最大优势仍是大众引以为傲的品质、可靠及性价比。只是,进入游戏规则不同的新能源市场,大众的金字招牌是否一样管用,尚待观察。

不过,大众转型的决心之巨,非一款车型的得失可以动摇。未来几年,ID系列产品将会密集导入。单在2021年,除即将上市的ID.4之外,正在欧洲热销的ID.3预计也将引入国产。可以看出,电动化、智能化上持续投入多年后,大众想尽快成为主角。

但大众之外,其他合资品牌多少欠了些劲头。

日产步伐相对较快。Ariya作为其技术的集大成之作,实力不俗,目前看来有很大可能在2021年引入国产,隐忧则在于日产品牌能否支撑其高端定位。近来春风得意的“两田”,目前仍停留在布局谋篇。其中,本田刚亮相了首款纯电SUV的概念车,丰田则在近日公布了e-TNGA纯电平台,引人遐想之余,也不禁令人感慨两家的气定神闲。

至于那些眼下不太如意的合资品牌,稳住阵脚、恢复元气还是第一要务,电动化的步伐自然不会太大。福特预计会在2021年以进口方式引入野马Mach-E,收割一些粉丝。现代设立电动子品牌艾尼氪后,2021年会推出第一款产品,但目前并无进入国内的时间表。除此之外,似乎再没有值得留意的动作。

这么看来,虽然新品不少,但2021年的新能源市场,仍将弥漫着较强的观望情绪,国际品牌尤其如此。一直努力冲高的自主阵营,将因此获得宝贵的时间窗口。

能否在这个窗口内建立起先发优势,就得看各家制造爆款的能力了。

#51-70万#中型车#大众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