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都快2021年了,千禧一代为何还相信网络“占卜”?

2020-12-14新闻24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之际,各种测运势的算命小程序刷屏朋友圈。只需做几道选择题,就能预测我们来年是会考神附体,还是升职加薪,亦或是成功脱单?

此刻的你可能正暗暗嘲讽,这么迷信的小儿科把戏谁还信呢?可即便如此,每年都有类似的网络“占卜”服务刷屏朋友圈,样式更是层出不穷。

01

为何诉诸“占卜”?

根据2014年的一项调查,38%的美国青少年不相信占星术,36%的人相信。另一项较早的调查(2011年)称,约42%的美国人相信行星排列会影响日常事件,约78%的人认为占星术至少算是科学的。而最近的一项调查估计,23%的人持怀疑态度,但认为它很有趣,17%的人坚信占星术是有据可循的。

那么我们相信占星术,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信占星术,意味着我们相信行星的位置、时辰以及行星之间的关系会在心理层面上影响人类的生活。有些人认为星座会影响自己的运势,而有些人看星座运势仅是为了娱乐,也有少数爱好者花时间研究占星术,更有人铤而走险,花重金找人分析自己的运势和未来。

人们常常用一些隐喻把科学上本无关系的心理学和行星联系起来,而且经常将二者混为一谈。这些隐喻通常涉及人们的性格、思想或是运势走向。例如,人们常用木星的大小来预示一个人生活中即将发生大事,把火星接近地球看作一个人要发怒的征兆。

实际上,人们之所以用星象作为解释生活的一种方式,大多是因为他们想为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找些理由。与其把这些不如意归到自己身上,倒不如归到一些不可控因素上,安慰自己,这都归结于“行星在控制我,”或是“命定如此”等诸多超自然因素。

从情感上来说,追究超自然的东西当然比追究真实的东西更容易。当你生活不如意之时,往往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谁身上。这就涉及责任的归属问题,而责任心和责任往往是压力的来源。不论责任在于你自己,或是在于他人,这一追究过程都不容易。有时候甚至找不到答案。因此,何不直接将其归咎于一些超自然现象呢?这样便成功实现了压力转移和释放。

考虑到这一点,你是否对人们对网络“占卜”的依赖有了一点头绪?

02

用“占卜”建构意义

人们之所以相信占星术,与自我概念及其不确定性有关。广而言之,当人们缺乏自信、对现实感到不确定时,往往会对诉诸五花八门的“占卜”服务。

这并非没有理由。通过“占卜”,他们或是为了创造或证实自我概念与自我描述(即如何定义自己),或是寻求一些解释以减轻生活带来的情绪创伤。这些解释的部分动机来源于人们的意义建构倾向——人类追溯性地试图以有意义的方式解释他们生活中的事件。

许多人阅读占星学(或其他“占卜”框架,如数字学),是因为这让他们感觉良好,尤其是当他们希望听到安慰性的话时。

另一个常见原因在于,他们想找到一种验证和了解自己的方法,尤其是当生活中的行为事件、思想态度、和思维情绪都不确定的时候。星座的框架,无论其准确性如何,都能消除不确定性,并以一种可预测、可描述的方式解释人们的生活。

例如,社交焦虑的人可以用占星术说:“我就是这样,因为我是巨蟹座。”这种方法将社交焦虑转变为一种描述,而不是一个可以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将社交焦虑转变为社交能力的想法意味着改变一个人的自我描述和自我概念。这样做是冲突的源头,因为改变自己的一些根本性的东西(按照你自己的信念)会威胁你当前的身份,创造了一个解构自我、放弃自我的机会。相反,把它转换成一个静态的描述,如“巨蟹座”,就可以绕过冲突。

星座是用来验证或加强自我概念的,人们用它们来说服自己相信一些已经知道或想要相信的东西。

对相当多的人来说,世界不可控制、难以预测、毫无意义,这也是人们产生焦虑的根源。而对超自然力量的信仰给了他们一些希望和世界的可控感。研究者称其为心理动力学功能理论(Psychodynamic Functions Theory),这也是人们相信占星术的一个比较公认的解释。人们也可能会使用占星术来帮助他人,因为信仰者可能认为他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减少别人缺乏控制的情况。信徒也可能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有了一个新的“工具”来帮助别人。

结论证明,现代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焦虑,使得信徒们有了信仰的动机。有的人求助于科学,有的人建立了信仰,有的人走上了自我发现的精神之旅,寻找答案。有些人则在“占卜”中找到了存在的答案。

星座、属相框架为人们提供了概念模板。人们可以阅读自己的星座,然后采用黄道星座对自己性格的描述。这在构建自我概念方面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因为其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可表达的定义。这对失落的一代(Gen-X,也叫X一代)、千禧一代和Z一代(Gen-Z)都很重要,他们本来就很注重自我表达和即时满足,而星座所包含的表层描述和态度很符合他们的需求。

通过“占卜”,人们可能只是在寻求答案、寻求安慰,他们可能不需要任何准确性的证明。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即使在认为“占卜”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人们也会参与进来。

03

巴纳姆-福尔效应(The Barnum-Forer Effect)

巴纳姆-福尔效应也称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模糊。

在1947年罗斯·斯塔格纳(Ross Stagner)进行的一个经典实验中,实验者参与了一个性格评估测试,并期望得到罗斯的反馈。然而罗斯没有根据参与者的答案给出评价,而是根据星座给了他们模糊而笼统的反馈。当所有参与者都收到与各自性格测试无关的反馈时,他们竟认为这种反馈是准确的,符合自己的性格。

那些看起来是对每个人的个性化反馈,实际上是通用的。这些几乎适用于所有人的语句被称为巴纳姆语句(Barnum Statements)。这些语句经常被读心术师、占星师、算命师、看手相的人等使用。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巴纳姆语句是准确的,所以他们相信占星师使用的方法能给出准确的预测。

人们之所以对巴纳姆语句深信不疑,部分原因在于主观验证(subjective validation),即人们往往会认同那些能加强他们信念或假设的命题。即便这些命题非常假大空,人们也容易认以为真。这就可能会造成巧合。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巴纳姆语句:

你发现在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时候,不宜过于坦诚。

有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而有时又内向警惕、拘泥保守。

你觉得它们是否符合你的特性?

04

自我服务偏向

有一种有趣的个人偏向与巴纳姆-福尔效应相互作用,即自我服务偏向(the self-serving bias)。这种偏向让我们把更多的积极特质归于自己,而忽略消极的特质。人们这样做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维护预设的自我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往往拒绝消极反馈而接受积极反馈,也解释了为何他们倾向于把功劳归于自己,责任归于他人。简而言之,这一偏向可概括为“成功功劳在我,失败责任在他。”

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星座解读。人们常常认为正面和混合性格的评价或预测比纯粹负面的更加准确。而且,自我服务的偏向可能会抵消巴纳姆效应,因为当人们有明显的积极自我认知时,他们不太容易轻信“占卜”的种种解释。

总之,两个因素相互促进,使人们在生活压力下日益诉诸“占卜”:

巴纳姆效应

生活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难以掌控的世界,人们需要一些超自然力量来解释生活,缓减压力,发现自我,建构意义。

这些因素汇聚在一起,促进了对“占卜”的信仰,尤其是当这种信仰有助于应对心理压力的时候。纯粹来看,“占卜”实际上是一种应对压力的机制。向“占卜”寻求答案的人,往往希望得到安抚,就像朋友在危机期间安抚你那样:“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对“占卜”及其他伪科学的信仰迎合了人们的意义建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事件,赋予其意义。这个意义构建的过程往往发生在事后,是追溯性的,而那一刻的意义构建给人以安慰,减少了生活的不确定性。

对千禧一代来说,“占卜”或许只是把保护伞。

#八字算命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