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著名诗人李慈铭自幼聪颖,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小有名气的“越中俊才”,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却异常艰辛。因为迟迟考不中,29岁那年,他选择了捐官。一直干到60岁,他才当上了从五品的山西道监察御史,这是他一生最“显”的官职。
作为京官李慈铭一直追求着与自己的收入水平不相称的生活方式:住大宅子,用许多仆人,出门必有车马。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慈铭租了一套豪宅,是原闽浙总督的旧邸,这个房子可不一般:花园里内有轩翠舫、碧交馆、花影廊、小东圃等名胜,湖光山色,美不胜收。
他还酷好女色。同治五年,他“以四百圆番金购买一歌娘为妾”;光绪初年,他又趁华北大旱,人口价低之际借钱买了两个妾,其中一个妾就花了白银180两。他家里仆役众多,最穷的时候,他家也雇佣仆人五人,即女佣两人,更夫一名,厨师一名,车夫一名。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长年沉醉于宴饮、歌舞、冶游的“上流社会生活”。他每个月有一半时间是在外面大饭店吃饭,每月有一半日子以上都有宴饮,在声色上更是经常破费。然而,他的正式收入极低,其他收入来源也不多,所以经常债务缠身。他在日记中也经常哭穷,“比日穷困不堪”“负债有如牛毛矣”。光绪三年(1877年),他的仲弟在家乡饥饿而死,而北京的他一年花了一百多两在酒食声色之上。
他的这种矛盾的生活状态,第一个原因当然是他收入低微却贪图享受。
他的生活品味相当高。出身于地主家庭,从小生活相当优裕。所以他一生讲究享受。如他定做一件袍子花去20两银子,他不但没有心疼,反而颇为得意。
他不但不耐清贫,还看不起那些“不懂享受”的同僚。一位和他同时代的翰林安贫厉节,不收陋规,每出门则徒步奔走,不乘车。众人皆称其俭德,李慈铭却在日记中嘲讽他不知道享受生活。李慈铭的价值取向可见一斑。
第二个原因是他心态的消沉。李慈铭成名既早,自视极高,以为凭自己的才华,搏取“黄金屋”“颜如玉”当如探囊取物,不料一生困顿,仕途潦倒。所以任户部司官的多年间,他对职事表现得相当厌倦,基本上是在失望、懒散、愤世嫉俗、牢骚满腹中度过的,甚至干脆就纵情诗酒,以消块垒。他因境遇不顺,爱批评当时官场种种丑态,对同时代的名流极尽谩骂之能事,还获得了“敢言”的称号,被人视为清流。
晚清时,清流竞相痛骂李鸿章,虽然李慈铭也痛骂过很多高官,唯独没有弹劾过李鸿章。原因很简单:李慈铭一生谋得的最大“一桶金”,是他职场生涯最后几年担任“天津问津书院北学海堂山长”所获的每年一千一百余两束脩,这是他晚年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基本保障。而此官职其实只是一个挂名,这如此丰厚的束脩,就是李鸿章送给他的“封口费”。李鸿章深知李慈铭善骂,而自己身处高层政治矛盾的中心,很容易被清流们抓住小辫子不放,所以他倾力结交李慈铭。而恣睢放纵,任情善骂的李慈铭甘愿如此,也不得不说,是为五斗米弯了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