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司机为救婴儿闯红灯:“家属拒绝作证”,为何有些人就怕担事儿?
当事网约车司机接受媒体采访画面
近日广东东莞一位网约车司机,为救婴儿连闯红灯“被扣18分”,并还被罚款600元。交警方面表示,网约车司机需要提供医院证明才能“免除”闯红灯的惩罚,但网约车司机在联系婴儿家属时却遭到拒绝,并声称“闯红灯跟他(她)没关系”。
事后虽然网约车司机强调无法理解婴儿家属的态度,可是并不后悔“这么做”,但这种“说法”很大程度上还是为迎合“正确性”而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人在遭遇“忘恩负义”之后,都可能会变得更为谨慎一些,这从心理构建上来看,也是合情合理的。
不过从互助氛围的构建去看,如果这样的事情频发,自然就会导致冷漠的不断加剧。当然就这件事情来讲,与其说婴儿家属是“忘恩负义”,不如说他(她)们是典型的“怕担事儿”。很多时候,人们在具体的纷乱中,可能并不怕自己摊上事儿,但却十分谨慎担上事儿。
因为就“担事儿”的逻辑里,自带某种道义逻辑。以这件事情中的婴儿家属来讲,他(她)们可能觉得自己并没有要求网约车司机闯红灯,或是觉得自己已经付过车费,因此就不想过多地被卷入后续的纷乱之中,但他(她)们忽略掉的是,作为网约车司机被罚600元可能还算小事儿,但被扣掉18分,意味着“要停工”。
虽然就这件事情来讲,最终交警方面调取到医院的监控视频及就诊记录,但是整体上的处置效率完全被拉了下来,并且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明明婴儿的家属出面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她)们却选择冷漠的对待,导致最终只能依靠更为繁杂的流程进行事情的澄清。
当然就婴儿的家属来讲,现在肯定已经看到相关的舆论争议,并且作为正常人应该是有所触动的。虽然我们不期待他(她)们能公开道歉,但是出于人情上的慰藉,私下给当事网约车司机道个歉还是应该的,毕竟这还不只是一件事情的问题,还关乎到整体互助氛围的良性延续。
要知道,冷漠是可以连续传递的。就以“老人倒地身亡无人敢扶的可悲图景”来讲,到底是他(她)周遭的路人冷漠造成的,还是过往冷漠留下的后遗症,这确实是需要掰开来看的。因为作为个体来讲,如果在帮助别人的时候,都无法保障自己的利益,那么所谓的互助就不是真正的善。
这种简单的道理大家可能都懂,但是有些人却永远在“装睡”。甚至对于“倒地无人敢扶身亡的老人中”,很可能就有居心叵测的讹诈者存在,所以在看待类似的悲剧时,还真非铁板一块。所以最可怜的还是那些没有恶意的倒地老人,他(她)们才是因果的牺牲品。
所以这笔账还是要算的,追根究底“冷漠”也只是一种直观的描述,回到问题本身,最大的祸害就是“忘恩负义”在作祟。说到底,很多时候暖心的帮扶者可能根本就不想要被帮扶者去报恩,但不被坑的要求或是帮忙澄清是非的要求总还是不过分的,甚至这属于很正常的诉求。
另外,“忘恩负义”虽然是道德议题,但是作为法理来讲,如果“忘恩负义”涉及到直接的利害关系时,就要以法理的逻辑进行处置,只有如此道德的善才能被延续,要不然不道德的行为得不到约束和治理,只会让道德的善无法正常呼吸。
说到底,我们的社会约束还是太过宽松,像被救婴儿家属这类人,就应该给予对应的法理惩治,要不然他(她)们根本不明白自己所破坏掉的规则有多么重要。很多时候,想要建立善的循环模式是要付出很多心血的,但是要是破坏掉善的循环模式,却在一念之间。
并且,我们会发现,所谓的破坏善的行为,往往就是一句无所谓的“拒绝”。甚至我们复盘网约车司机连续闯红灯的行为,如果他不闯红灯导致婴儿不治身亡,可能舆论的风向又会是另外一番图景,并且作为婴儿的家属,大概率也会谴责司机的“不作为”,可为何反过来就不能想一想网约车司机的善意呢?
不得不承认,作为个体来讲,在有求于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有担事儿的概念,只有如此,别人在伸出援手的时候才能毫不犹豫。要不然,一心只想着自己,过河就拆桥,只会让自己在未来陷入绝境。甚至,对于类似不担事儿造成别人麻烦的人,真的该被列入“黑名单”。
个体在公域中活动,如果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对别人造成不良影响,确实是该负责任的。但很多时候,因为约束规则的模糊,不少问题只能以道德的模糊边界进行定性,以至于在无法约束和惩治的时候,人们只能以语言暴力进行谴责,以至于“网暴”已经成为不得不的选择。
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鼓励“网暴”,而是像被救婴儿家属这类人,好像除却“网暴”真的还没法去治。因为在他(她)们心里,除却装着自己,从来就不把别人的付出放在心上。所以,就凭他(她)们那句“闯红灯跟他(她)们没关系”,就该受到无休止的“网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