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大典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数百位学术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经、传媒、公益等领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与全球网友一同见证这一顶级文化盛典。百岁翻译泰斗许渊冲、著名作家冯骥才等致力于中华文化传承的杰出人士,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文化书院等机构,电视剧《清平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戴老师魔性诗词课》、凯叔讲故事·国学系列音频等项目获得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24部学术著作获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本届国学大典增设的国学新秀奖则由10位优秀青年学者共享殊荣。而最受瞩目的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则被授予两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许倬云与陈来。
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传播奖之国学传播力奖获得者:“东家·守艺人”APP创始人、董事长朱见山发表获奖感言
国学传播奖之“公共建设力奖”获得者,“东家·守艺人”APP创始人、董事长朱见山在颁奖典礼现场接受了凤凰网文化的独家专访,以下为对话实录。
凤凰网文化:朱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团队获奖,请您谈谈对国学大典的认识及其举办的意义,并分享一下您的获奖感受。
朱见山:首先非常感谢第四届国学大典的主办方能够把我们评选上;第二,其实我一直都关注着这次活动,我对前三届国学大典也有所了解。我觉得,总要在一个时代,总要有一帮人,总要有一个舞台,来推动与传播在这个时代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与旗帜。国学大典这个活动其实很好地做到了对于国学,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能够通过媒体、通过颁奖发声,能够让更多人关注。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高度,而且来的学者,包括评选的程序等方面,我觉得都做得很好。
这次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个传播大奖,其实我觉得我们还是做得非常不够的,只不过是在这个行业当中,在这样一个当下,我们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那一份挚爱与执着,使得我们的投入能够取得一点点小小的成绩,所以我也是非常地感动,特别是能与冯骥才先生、戴建业先生这些我所熟悉的先生同台领奖,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于东家而言,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
凤凰网文化:在新冠疫情全球形势仍然严峻、世界格局正发生复杂变化之际,您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哪些思想和理念依然有重要价值?请您从古代经典中提炼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关键词,或一两句话。
朱见山:其实说不到这么大,但至少说很简单,在新冠疫情最严重之际,东家的直播看很多了,传统文化也关注了,喝茶的人也越来越多了。我觉得中国的美、和谐的美、天地的美、手艺的美,这些美可以治愈这个世界上很多的病,我觉得还是那句话,美美与共吧,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这也正是始终贯穿于东家的灵魂。
凤凰网文化:请您谈谈对本届国学大典主题“致敬国学,继承创新,文明互鉴,重建斯文”的看法。您认为当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需要秉持什么,最该注意什么?
朱见山:其实我们一直在梳理我们的传统文化,我一直有一个理念,就是我们缺乏很好地整理和梳理。所以,在弘扬与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鱼龙混杂。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什么是优秀的?什么是当下需要的?以及如何进行当下的文化梳理和整理,理清“传”与“承”之间的关系,包括“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都来自我们对前人、对传统经典的整理和梳理。当然,古人已经为我们整理很多了,更重要的是当下的传播语境、当下的生活方式以及当下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感知如何?我非常愿意让文化,不是一句没有,而是很多经典进行融合,特别是进行场景化、体验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浸泡在这种传统文化当中,让它完全像空气一样,能够让每个人都能感知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润物细无声”,是非常具有力量的。所以我总结为一句话,就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方式与语言,重新传承好我们的经典文化,这是我们这代人很重要的工作与使命。
凤凰网文化:作为东家·守艺人APP的负责人,请您结合实践谈谈传统文化与电商结合的难点在哪?能否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以及传统文化走向年轻化、生活化?
朱见山:我经常听到从小众到大众的问题,我们经常推广的两句话是一滴墨水、一杯茶水,这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场景。反过来思考,如何让传统文化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用户,包括更多的商业的推广价值,难在哪里呢?我觉得首先难在时间,作为一个商业的企业,它是非常注重效率的,但在做每一件有社会价值的事情过程中,它恰恰又需要有节奏、有规模的进行。所以,我觉得一方面是时间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人才的问题。我们有很多老教授、好的手艺人、好的传统经典,都需要将其进行梳理、提炼,之后又要进行传播,尤其是结合互联网进行传播,特别是要了解年轻人。换言之,如果我们不懂年轻人,不懂互联网,不懂当下的需求,那我们如何把工作做好呢?第三方面是坚守的问题,确定好一个目标之后,必须守得住寂寞,坚持不懈做下去,接受时间的考核与检验。总之,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需要时间、人才与坚守,这些都非常重要。
*本文系凤凰网文化独家专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采访/雷天月,整理/普庆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