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两区一城”协同发展 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2020-12-14新闻4

丹溪大道拓宽工程有序开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项目主体结构已于今年10月全面封顶

成都体育学院一期项目的教学楼、实验楼施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一期项目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两台260吨的汽车吊,将一片长30米、重102吨的预制箱梁平稳吊下、精确落位。前不久,成都东部新区空港大道一期高架桥416片预制箱梁全部架设完毕,这标志着进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北端主线高架桥贯通,未来投运后将成为“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线”。

“两区一城”涵盖了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潜力的重点发展区域。正在加快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创新主阵地和转型新动能,打造开放主枢纽和发展新引擎,构筑改革主战场和环境新优势,建设城市新中心和市民新家园,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极核功能和竞争优势。

重大项目是成都“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重要因子。连日来,记者走入其中,见证一大批重大项目的推进情况。

丹溪大道

两车道变六车道 元旦通车

12月9日下午,成都东部新区丹溪大道拓宽工程2号桥最后一榀箱梁架设完成。标志着丹溪大道拓宽工程圆满完成全部桥梁箱梁架设任务,为元旦通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丹溪大道拓宽工程全长1319米,包含桥梁两座。“桥梁均采用预制梁现场架设方式,共架梁50榀。”中铁北京局成都空港新城项目经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丹溪大道拓宽工程自11月底开始架梁,克服连续降雨给施工带来的困难,合理调整施工顺序,确保箱梁架设安全、准时完成。

丹溪大道连接成都第二绕城高速至成都东部新区三岔湖区域,承载上下高速的车流,是从成都主城区进入成都东部新区核心区域的要道,因此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成都东部新区“迎宾大道”。拓宽工程完成后,丹溪大道将由现在的两车道变为双向六车道,通行能力成倍提升。

记者看到,在拓宽道路的同时,周边的景观改造也在同步进行。目前,道路一侧的绛溪源公园已经成形,湖泊如镜,绿草如茵,整齐的水杉树沿湖矗立,四季鲜花环湖盛开。

成都体育学院

一批次工程教学楼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将目光转移到天府国际机场北片区,其中,机场北片区道路及综合管廊工程(一期)、货运大道及北十七路道路贯通工程已经完成项目主体施工,计划2021年初陆续达到通车条件。空港大道二期、北一线跨绛溪河大桥、北一线、机场北片区道路工程4个项目施工进展顺利,计划2021年6月起陆续完成主体施工。

在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建设现场,绿色围挡下,成都体育学院一期项目的教学楼、实验楼施工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建项目施工进展顺利。”项目方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成都体育学院整体迁建(一期)项目一批次工程的教学楼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实验楼已完成屋面混凝土浇筑。

近期,该项目二批次工程继续推进勘察设计、场平工程及附属道路工程施工。项目建成之后,不仅可满足1.5万名全日制学生求学,初步具备承载国际、国内综合性赛事训练与比赛的能力,还将集体育、教育、医疗、文化、休闲、旅游、博览等功能为一体,以多功能、智慧型大学校园的形态,成为天府奥体公园的重要支撑,推动天府奥体公园核心场馆区建设。

成都东部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借助大项目,东部新区未来将依托天府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争取空域管理、航权分配等政策支持,提升天府国际机场运营能力,优化“两场一体”运营模式,发展京津冀等国内主要城市群航线,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深入推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实现“两区一城”生产要素高效配置、通达全球。

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

启动二次结构、装饰装修施工

冬日晴好,与成都科学城鹿溪智谷片区相邻的兴隆街道天明村,一座醒目的建筑正在火热施工,这里便是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一期项目。走进施工现场,工人们佩戴口罩正在加紧作业,按照施工方案,该项目目前已完成总进度94%,其中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验收,内外装完成约95%,机电安装完成90%,总平景观完成80%。“项目已经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目前供电、给水、燃气都已进入现场实施阶段,争取在年底全部完工。”项目负责人余力立说。

无独有偶,与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相距不远,位于鹿溪河湿地西侧的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项目建设现场,也正在火力全开,加速施工。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学院是2020年四川省重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楼、实验教学楼、体育馆、会堂、图书馆、办公楼、食堂、宿舍及地下车库。项目主体结构已于今年10月份全面封顶,较原计划提前40天,目前正在进行二次结构、装饰装修等工作。据项目负责人覃川介绍,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接下来将继续加大资金、人员、机械、材料投入,进行外立面、内部装饰装修、总平绿化施工,确保项目于2022年2月顺利建成。

聚焦高质量发展,天府新区多个重点项目同步推进的建设步伐,仅仅是这片年轻的国家级新区融入成都市“两区一城”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们要充分发挥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地的‘极核’作用,为‘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提供最大动能。”成都天府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中国西部科学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成都科学城作为“一核四区”布局的核心,目前已聚集一大批科研机构、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初步构建起以中科系、中核系、中物院等“国家队”基础研究为核心,天府实验室建设为引擎,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的创新策源动力体系。(成都日报记者 赵荣昌 曹凘源 文/图)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