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人说,当年的三界之中,曾出现一个法力极为强大的恶魔,它每一滴血,都会转化成一千只能量与其仿佛的化身,在全印度使劲闹腾。因此印度主神湿婆,就请出他的妻子迦梨女神,前去搞定此物。
为啥湿婆自己不出手,偏要让自己的老婆出手呢?这里便有一个伏笔:迦梨女神的某些时候,会以极黑暗和暴力的模式出现。
而结果便是:当迦梨女神将恶魔暴打直至消灭之后,她的亢奋状态仍未结束,可以理解为对手太弱,她的战斗力没有得到全部发挥,因此她非常不满。于是她就愤怒地践踏大地,因此引发地震与火山喷发。而这个时候,她的丈夫湿婆大神,为了阻止老婆毁灭大地上的万物,就自愿做个替代,躺下来在地上,让老婆随便踩踏以达到泄愤之目的。
这种场景,直到今天,仍能在印度教的画像雕塑中,不经意地看到。
而这位迦梨女神,她的神庙,据说就在我们所要讲的这个城市,当时地名为卡利卡塔(Kalikata),即迦梨(kali)女神的土地。
当然一位暴力女神的庙宇,不可能建设在繁华的帝都,甚至不会是郡县的中心。起初这里只是一个村庄,靠近孟加拉湾,既不富饶,也不便利,东边四千米是一个盐湖,附近则是大量洼地和沼泽。很多不识路的陌生人来到此间,便会迷路在沼泽地里,直至被迦梨女神以泥沼的方式彻底吞并。
所以当时的印度人,即莫卧儿王朝的官员们,就颇为策略地将这块土地,提供给了正在寻觅贸易站落足点的英国人。
而这些英国人,便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代表。他们于1690年到达这里,印度人便前所未有地大方起来,表示如果你们愿意,可以让你们在这里立足。
英国人认真地做了调查研究,他们发现这里的西、北两个方向都有河水流过,东边则是盐湖,易于防御。而南面则直通大海,宽阔且水深,显然是一个建设工业时代标准深水港的极佳场所。
图-航拍加尔各答一个机场
这便是加尔各答(Kolkata),一座全新的城市,诞生于1690年(中国清朝康熙时代)。
最初的英国人,只是被允许在此居留而已。可是六年之后,英国人修建一座砖土防御工事,作为自卫的堡垒,名字叫做威廉堡。这个威廉,也就是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章,提到的威廉奥伦治。
而一旦有了城堡,英国人便很快在此修建起相应的工事,甚至募集组建了一支近代化标准的军队,理由是保护英国商馆。
1717年,急需一笔稳定收入的莫卧儿皇帝,又以每年支付三千卢比的价格,准许东印度公司其权力范围内免税自由贸易。这种事如果发生在大清朝,一定会有千万人跳出来反对,但在印度,事实是大量印度商人如同赶集一般蜂拥而至,堵在加尔各答的路口,要求东印度公司把货卖给自己。
图-加尔各答赛马场
随后的1742年,大清朝乾隆年间,南印度的马拉地人开始和莫卧儿人开战,莫卧儿人无法保护在此做生意的英国人,于是英国人又向孟加拉的汗请求,允许他们在城堡周围挖一条壕沟,这便是马塔拉沟,稍后便成了加尔各答的边界。
这种英国人与莫卧儿人和睦相处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了1756年,此时的孟加拉官员终于发觉:英国人修筑且不断升级的防御工事,实际上已经把加尔各答变成了英国人的地盘。于是孟加拉的地方郡长达乌拉决定先下手为强,他发动袭击,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印度军队成功地攻入威廉堡。
可以想象这样的消息传到大西洋上的英伦岛国,会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英国决定派兵。
图-航拍加尔各答
1757年1月,一支印度和英国兵的混合兵团,夺回了加尔各答。印度人的军队确实在西方人面前不堪一击,随后在普拉西战场之上,印度集结了七万大军,甚至还拥有53尊西洋大炮和40名炮手(英国的竞争者法国友情赠送)。而英国这边仅有两千名印度士兵、九百名英军,如此而已。可是结果,却是孟加拉的七万大军,在一场雨战中全军覆没。
当然,战败是有理由的。譬如说那天正好一场倾盆大雨,英国人很细致,为他们的枪炮火药都预先盖上了防水布,而印度人和法国人,居然马虎到眼瞅着自己的枪炮火药受潮,全部失去效力。又譬如说,孟加拉的某位大将居然收了英国人的钱,做了内奸,在战事爆发后按兵不动,更在后期干脆投到英国人旗下。
图-航拍加尔各答胡格利河
英国人只以死伤75人的代价(22人死亡,53人受伤),击溃了孟加拉的7万大军(死伤500余人),那位投靠英国的孟加拉大将,则成为这块土地的新首领。
随后加尔各答便成为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地区向外扩张的大本营,英国人甚至将城市周围的沼泽地全部排干。1772年,这里更成为英属印度的首府。
加尔各答城,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英国人聚居的区域,建立了完善的排水系统,豪宅比比皆是以至于被称为宫殿之城。而印度人聚居的区域,则大面积地聚集着棚户,以至于被冠以黑镇之名。这种反差,大家可以参照旧上海,高大上的外滩以及外国人聚集区,与肇嘉浜这样的本地人聚居地,差距是一样的。
图-加尔各答胡格利河
但即便存在这种反差,加尔各答仍被印度人视为向往之地。1706年,这里仅有一万余人,1752年便增加到了12万人,1821年,更膨胀至18万人。而到19世纪50年代,铁路在印度的兴建,更促进了加尔各答的繁荣。纺织业也在这里蓬勃发展,促进城市的进一步繁荣。英国人拿钱出来大规模投资印度的基础设施,譬如铁路和电报这一类。
印度的中产阶段,在当时称为巴布,正形成于这个英国文明与印度文化的融合时代,他们使用刀叉吃西餐,而不是用手抓食;他们信仰印度教,却阅读报纸,与整个近代化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他们甚至还曾发起了一场孟加拉文艺复兴,并在1883年成立了第一个印度人的政治团体印度国民协会。
直到1911年,英国人将印度的首都从加尔各答迁往新德里,这座昔日南亚最繁荣的城市,开始慢慢低下她高贵的头颅。80年代,孟买更取代其成为印度最大的城市。直到2000年左右,得益于信息技术,这里长期停滞的经济,才开始启动复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