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是心虚还是统治手腕?宋太宗即位后为何会有诸多不寻常的行为

2020-12-14新闻9

“斧声烛影”无疑是宋朝初期的一次饱受争议的事件,它让大宋王朝皇权更迭从太祖一系转到了太宗一系。

在目前较为主流的观点中,基本都认为赵光义是弑兄夺位,至少也是谋划了一系列的陷阱,让太祖去世的当天夜晚发生的种种事件都朝着向他有利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种种奇怪表现也是不得不让人怀疑他确实是弑兄夺位,因为心虚才做出如此举措。

很急,很急,立马改好年号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从汉武帝之后,每个皇帝都有属于自己的年号,年号可以是一个,当然也可以有很多个。

这其中自然就有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定,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自然就是:如果老皇帝死了,新皇帝即位的当年是不能改年号的,要来年再改,以此视为对老皇帝的尊重。

这个也当然很容易理解,老领导一死,你这新领导一上位立刻就把人留下来的所有东西全部弄没了,难免有些“吃相难看”了。

毕竟我们作为礼仪之邦,就算是你已经等接班等很久了,心里一直期盼着老家伙早点死,终于熬死这老不死的,那你也不能说出口,只能自己偷偷想,只能对他表示尊重。

可显然似乎太宗皇帝就是有些“吃相难看”的嫌疑了。

太祖皇帝是十月份去世的,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两个月其实也没发生这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结果就在十二月份的时候,距离新的一年已经不到十天了,太宗皇帝突然下旨,改年号!改先帝的开宝年号为太平兴国,也就是说,太平兴国元年其实根本就只有几天,然后就到太平兴国二年了。

这就让人非常匪夷所思了,就算赵光义急,那也不是急这几天的啊,赵光义做了16年的开封府尹,等了十六年,终于登上皇位。怎么连这几天都等不及呢?非要在这个时间上改年号,授人以话柄,让人质疑他的心态。

宋太宗如此行事,只有一种解释,他急于向全天下传递一种信息:现在是太平兴国,不是开宝;现在是赵光义时代,不是赵匡胤时代。

有多急呢?

连几天都等不及了。

赏赐,赏赐,全都给我闭嘴!

首先,赵光义需要堵住的,就是赵德昭的嘴。毕竟如果走的是“父死子继”的路线,赵德昭十有八九就是皇位的继承人。

于是赵光义一即位,就给了赵德昭一系列地位,官职的提升:京兆尹,加封侍中,封武功郡王。这样一来,赵德昭就不再对他二叔即位有什么意见了。

有人可能会问了,赵德昭是傻子吗?皇帝位子二叔拿走了,随便给点官就自己偷着乐,难道还有比皇帝这个职位爽的官当吗?

就是因为赵德昭不是傻子,他知道他的二叔赵光义即位无论到底是不是自己老爹的意思,他都动摇不了,何必去螳臂当车呢?既然老叔给了台阶下,那就顺着下去就行了。

除此之外,赵光义还下令,赵匡胤的儿子和女儿们以后依旧叫皇子,公主,地位不变。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需要“封口费”——赵廷美(当然,当时还叫赵光美)。因为赵廷美作为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弟弟,影响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

如果赵光义来位不正,那我赵廷美也是弟弟呀,为啥我不能干呢?

赵光义一即位,就封赵廷美为开封府尹,封齐王。“亲王尹京”的意义相信大家已经不陌生了,这就等于赵光义用现实行为告诉赵廷美:不急,以后就到你即位了,兄终弟及是合法的。

这样一来,赵廷美怎么还会挺身而出,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路问题呢?毕竟要是兄终弟及要是“不合法”的话,那他岂不是也没机会了吗?皇位直接传到自己侄子那去了,何必要这么较真呢?

不急,不急,你们先别回来

我们上两条介绍了宋太宗赵光义在即位后,他的各种有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举措,毕竟这些举措都来得太急了,太快了。好像是着急着先声夺人,先堵住大家的口似的。

但是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该急的赵光义急得很,但是该着急的,赵光义一点都不急。

那该着急的是什么事情呢?

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去世是属于突发事件,所以当时整个大宋国家机器还在高速运转:甚至太祖派出征讨北汉的大宋禁军精锐还在太原待着。现在皇帝死了,换领导了,按道理说太宗应该立刻安排这支军队的调度,撤退问题。

可问题是,太宗足足两个月都没有搭理这支大宋的精锐之师。

为什么?因为太宗皇帝心虚,因为他害怕自己无法驾驭这支强大的军队。

因为这支强大的精锐禁军是历经后周以及太祖时代,战斗力十分强劲,领头将领还全部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信,有可能根本不会买太宗的账。稍有不慎,万一有人振臂一呼:我们的老领导被他弟弟干掉啦!我们要给老领导报仇!那事情就坏大了。

于是太宗在十二月份才下令,让这支宋军班师回朝,中间已经足足过了两个月。等到这支宋军回到开封,整个世界都变了。

皇帝换了,军事老大枢密使也由曹彬变成了楚昭辅,整个朝堂之上安安静静,大家都拿到了赏赐,没有一个人发出声音。

如此一来,这支禁军还能掀起什么风浪呢?除了大呼万岁,什么都做不了。

如此看来,确实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的种种表现都代表着他的心虚与不安。毕竟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如果是皇位平稳过渡,也根本没必要做如此多的奇怪举措。

而如果像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那样,从政变到坐稳皇位(当然,李隆基的第二次政变不是为了皇位,而是为了皇权)是以一种雷霆万钧之势解决皇位,皇权问题的话,即位之后通常行动也非常雷厉风行,该换的就全部换掉。

而太宗皇帝显然是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一方面他渴望迅速解决问题,可另一方面他又只能尽力谋求各方平衡,以此得到支持。

如此表现,基本坐实弑兄夺位。皇室的强权与手腕,如此可见一斑。

#辽宋夏金#五代十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