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500年奋发图强,15年灰飞烟灭,大秦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2020-12-14新闻18

这是江雨读书在头条的第130篇原创文章

《大秦赋》,比《大秦帝国》的名字,可能更符合我们看待历史的方式。

帝国是一个秩序,赋是一曲悲歌。

秩序或许已经不再,但悲歌依旧打动人心。

有评论说,这部剧是历史正剧如何如何……

真的有历史正剧吗?

二十四史所记载的每件事,未必真正打发生过。

照这么说,过去就是一片虚无吗?

不是。

让我们回到千年以前,思考为什么会有吕不韦,会有赢异人,会有秦始皇……

我们思考的根基,一定不是谁受到了使命召唤,谁更善良有德行,而是,他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

一、征服者,从西来

唐及唐以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东西关系,经历五代之后,变成了南北关系。

东西关系,征服者常常从西来。

比如,周。

商时,周是边陲小邦,但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武王起兵,代商而立,建立了礼乐盛于一时的周朝,成为三千年以降的奠基者。

周兴起于现在的陕西岐山,位于清浊分明的泾水渭水之间,这里土地肥沃水草肥美,野菜都是甜的,猫头鹰叫起来像唱歌。

这是《诗·小雅·无羊》的内容。

这就为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是一块战略位置非常好的地带,经济基础好,却又与中原隔着茫茫山关,西方有羌,战则可以练兵,和则结成牢固同盟。

事实上,周就是联合了羌族,一起打败了商。姜太公姓姜,这个姜,其实就是羌。

秦同样利用了这样好的战略条件,西出击溃六国,统一天下。

这样的事,刘邦又干了一遍,占据秦故地之后,打败了死灰复燃的诸侯;

这就完了吗?

不可能的。

同样的事,汉景帝也做了一遍,平灭了“六国之乱”。

终于,大家达成了一致意见。

二,六世之烈,烈在何处?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从秦孝公至秦始皇,秦国能六世接力,不懈奋斗,为什么其他诸侯就不行?

按照现在的流行说法,秦国真是“长期主义”的代言人啊!

确实有学者这样认为。

这个说法的出发点,就是古人的宗法观念,列祖列宗虽然已经逝去,但仍然在某个空间以某种形式活着,必须定期得到祭祀。

告慰祖先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继承祖先遗志。

这个说法虽然不错,但是并没有解释秦国六世成功的原因。按理说,中原的诸侯,应该比位于西部的秦更注重继承祖先遗志才对。

这里,我们要解决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齐国管仲,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在前,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并不是多有先见之明,而是变法已经成为当时的共识。

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我们现代人才发现的,当时的人已经感受到了,井田制的崩溃,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自下而上的。甚至,在中原的诸侯国中,已经出现了少量的郡县。

第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最开始并没有要统一天下的想法,而是要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我们可以看看那个时候的秦国什么样子。

秦被中原看不上,那是有原因的,就是制度很落后,从秦出子,秦献公,到秦孝公这三代,内乱不止,积贫积弱。经济方面,秦那时候的畜牧业比重比农业大,战国时代各诸侯的农耕水平井喷,而商鞅进秦时,五分之三的土地都没被开发。文化更别提了,东部百家争鸣,秦国没一点动静。

大秦民风彪悍,是不是军事上就很厉害呢?

不是的。商鞅变法之前,主要是秦和魏之间的战争。

当时的魏,经过了魏文侯的变法,之后几代实力倍增。在与魏的战争中,秦国基本上处于挨揍状态。魏国名将吴起镇守西河,在与秦二十七年的战争中没打过败仗,甚至还有过五万大军虐秦五十万大军的壮举。

那个时候,秦大量领土被魏夺走,秦确实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

实际上,如果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秦能奋六世之烈,这个“烈”,可以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有强烈的愿望,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第二,有雄厚的潜力,秦尽管变法时贫弱,但土地、人口、禀赋,潜力很大。

商鞅最后开始变得,很多措施都是抄袭,但居然抄出了水平。三、消灭六国的秦,为何在最强横的时候,轰然倒塌?

历代的争论文章,都归结为一个字,“暴”。

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

但是,恐怕这是外部呈现的现象。比如,在灭六国之前,秦也很“暴”。只是后来更“暴”。

那么,更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或许是因为王熙凤的那句话,“大有大的难处”。

因为地盘大了,人口多了,治理逻辑就会发生一个很大变化。

《反脆弱》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塔勒布,就主张规模越大,系统反而越脆弱。

秦把摊子扑开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几百公里,变成了几千公里,各地民情差异极大,但还是按照秦地的模式,就不太现实了。陈胜吴广从大泽乡到渔阳,那不是从汉中到咸阳,这么遥远的距离,发生各种问题的概率大大增加,但是,律令还是原来的律令,“失期当斩”,结果就是,反正都是死,那就揭竿而起吧。

尤其是那个时候,各地的认同还在,越严苛,就越容易崩。

当年秦国变法崛起的逻辑,是靠掠夺外部来滋养内部,天下统一之后没有了外部,这套逻辑就发生了问题。

在一个小系统里得到的经验,放到大系统中,就不见得是经验了,大概率是教训。

四、血色黄昏中,秦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

张宏杰的《简读中国史》,对于秦的六世征程,是持一个基本否定态度的:商鞅车裂而死;韩非子曾提醒秦王,你谁都不能相信,结果秦王连他也不相信,被投入监狱,后被李斯害死;为了征服六国,秦国百姓付出了很大代价;征服之后,天下人都在秦制之下也是吃尽了苦头,秦末起义的时候,人们高喊:“天下苦秦久矣”;秦始皇虽然风光无限,但他的长子扶苏被骗自杀,秦二世继位之后,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杀了,最后他也被迫自杀;赵高被扶苏的儿子子婴杀了,子婴又被项羽诛杀……

但是,果然是这样大地一片茫茫真干净吗?

灰烬之后,留下的是基础设施。

这个基础设施,就是百代皆行秦制。

中枢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的郡、县、乡、亭、里;文字,度量衡……

最重要的,是周秦之变中的家国观念。

周朝时候,有个叫南蒯的人,他是季孙氏封地的宰,也就是季孙氏的家臣,这个季孙氏呢,又是鲁国的大夫。

南蒯当家臣的时候,公开反对季孙氏,支持鲁国国君。这

这在我们看来,挺正确的,但是那时的人却非常生气,首先是季孙氏封地的人对他很讨厌,把他赶走,他逃到了齐,齐景公虽然收留了他,但是仍然说他是“叛徒”。

但是,到了秦之后,这个观念就变了。

效忠国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很多人的选择,就是忠。

所以,当宋金并存,宋高宗害了岳飞,岳雷无论如何都不能投奔金,因为家国的观念已经变了。

而在春秋战国,这种事情很多,比如伍子胥,身为楚人,受了陷害害,他就可以投奔吴国,打败楚,为父兄报仇,没人说他什么。

或许,这就是秦留给后世的东西。

一曲悲歌一首赋,歌赋皆为大秦殇。

#秦朝#商鞅变法#君王皇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