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勿忘国耻!年轻人走进这里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2020-12-14新闻16

今天是第七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又是一年冬日来临,已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3周年。

历史不应被忘却,罪恶应该被谴责。为铭记侵华日军暴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于1985年8月15日在南京建成开放。

在现在互联网几乎等同于百科全书的时代,为何这个纪念馆仍广受欢迎?这里除了文献藏品,还有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他的讲解也许会给你答案。

纪念馆内遇难者数字纪念墙

摄影师 姜弘毅

“我们的展览是动态的,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化。”——张建军

展馆建筑整体呈现冰冷与割裂感,充斥着压抑、悲伤的气氛,馆内院子里的各种“逃难”雕像、从负一层直插一层的巨型档案墙......

不同于大部分纪念馆的展览形式,大屠杀纪念馆运用了大量的高科技,用展陈艺术的方式更好地还原历史、将观众情绪带入,强化传达勿忘国耻、勿忘历史的宗旨。

纪念馆内一楼档案墙

图片来自中国青年报

据张建军介绍,在当初设计这一部分的时候,有意将在世幸存者照片墙做成动态、变化的,与已去世的幸存者照片墙形式分开。

在制作时,给每一张照片做一个能单独控制的灯光,馆内为此有一个“熄灯”仪式,当有老人去世后,纪念馆会邀请其家人来到名单墙前一起举行追思会,与此同时,这张照片将会被熄灭。从17年的100人到现在仅剩73人,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张张照片熄灭。这部分的展览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状态,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变化。通过这个方式形成空间、时间上对这段历史的反观与体验。

纪念馆内在世幸存者照片墙

图片来自新华网

在这场屠杀中,夏家一家九口人最后只剩下两人,今年已经91岁高龄的她早些年一直奔走于与日本的诉讼官司,终生致力于捍卫历史真相。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纪念馆运用了3D幻影成像技术制作了一个可以“对话”的3D影像。

“屠杀时你看到了什么?”“大屠杀持续了多久?”这些问题夏淑琴老人都可以通过对话进行讲述回答。据悉为了保证最好的视觉效果,该影像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犹太大屠杀基金会合作拍摄,录制时使用了多达110台摄像机。尘封的历史再次被打开,每个来馆参观的人都能直接与历史见证者“对话”。

纪念馆内夏淑琴老人对话装置 游客可直接与夏老“对话”

图片来自江苏卫视视频截图

这些文物史料尊重过去、尊重现实、尊重每一个在劫难中走过的个体人物,这些构成了鲜活历史的重现。

站在照片墙的面前,接受着这些来自时光的凝视,这些从浩劫中走来、也逐渐回归历史的老人,从此将影像定格,永远凝视着这段民族伤痛。

纪念馆内已逝幸存者照片墙

图片来自纪念馆官网

张纯如女士在耶鲁大学看到《拉贝日记》,倍感震惊与愤怒的她从此走上了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道路。她收集了大量资料,看了很多从未出版的日记、笔记、信函、政府报告的原始材料,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甚至查阅了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她从受害者、加害者、见证者三个角度研究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她用自己努力和勇气,直面了人类历史上那一段惨绝人寰的记忆。

1997年,她撰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在美国出版。该书一个月内就进入美国最受重视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提升南京大屠杀的国际影响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日军的残暴行径让她的心灵备受折磨,张纯如女士于2004年11月自杀,终年36岁。

《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英文手稿图片来自纪念馆官网

纪念馆在一次专业的社会学机构所做的数千个观众样本调查中发现,场馆的观众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场馆的观众七成在35岁以下,较为年轻;二是馆内七成左右的参观者是自发前来而非旅游团队。针对这两个特点,馆内开了14场不同专家群体的座谈会,从各个方面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观感体验。

例如在有关心理学的专家座谈会上,就曾讨论过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更为合适的展示屠杀题材,包括如何在展览过程中通过展板、灯光、音乐来引导观众心理等。除此之外,纪念馆针对青少年群体也做了单独的研究。在馆内来参观的观众中,14岁以下的儿童占有一定的比例,儿童时期世界观正处于形成中,纪念馆担心屠杀题材会对此带来冲击,馆内在进行一些遗骸展示时特意加入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关怀。

在展馆中有一个巨大的“黑匣子”,其中放置着2007年纪念馆三期扩建时发现的死难者遗骸。黑匣子是表达的入土为安,同时挡板的高度比较高,可对身高较低的儿童视觉进行一部分限制。除此之外,馆里还召开过多个地方导游、讲解员的座谈会,对每一个流线、每一个路线细节的观感体验都尽善尽美地进行完善。

纪念馆内的“黑匣子” 里面安置着2007年发现的死难者骸骨

图片来自纪念馆官网视频截图

纪念馆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展、“三个必胜”主题展、“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个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陈列。据张建军介绍,展馆自2004年免费开放后参观人数涨了很多,展馆免费开放第二年的全年参观人次就从63万涨到140万。近几年已涨到全年800万人次左右。截至今年展馆已经历了4次扩建,正在以更丰富、更完善的状态迎接世界观众,为了观众更好地观感体验,自今年年初开始馆内采用了预约制限流。

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观众需要,也为了更好地表达展览主题,在纪念馆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临时展览的身影。

熟悉南京这段历史的人,对“辛德贝格”这个名字应该并不陌生。被誉为“南京辛德勒”的他背负着保护江南水泥厂的任务从丹麦来到南京。自南京沦陷之后,他利用外国人身份,庇护了当时在江南水泥厂难民区和栖霞寺难民所的约两万名中国难民,他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日军战争犯罪的事实,把日本军队在南京的暴行公之于众,在国际社会传播南京大屠杀的真相。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丹麦英雄”》展 中国南京市

图片来自纪念馆官网

《贝恩哈尔·辛德贝格:南京的“丹麦英雄”》展 丹麦奥胡斯市

图片来自纪念馆官网

(作者 李冉)

#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