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阿房宫赋》杜牧(唐)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灭六国后,以王号不足以显其业,乃称皇帝,自号“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始皇帝统一六国,对内废除诸侯分封,建立郡县,并统一货币、文字和度量衡,开启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先河。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南征百越,多年征战终将整个岭南地区纳入了大秦的版图。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遣将军蒙恬率军30万北击匈奴,“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一举解除了匈奴对秦的威胁。至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始皇帝自感武功赫赫,天下无事,又起了大修宫殿的心思,“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上林苑中。”
其实自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随着商鞅变法推进,秦自栎阳迁都于咸阳,开始营造宫室,到秦昭王时历代秦王又增建了许多宫殿,作为秦国政治的中心,规模宏大的咸阳宫才算建好。等到秦始皇登位,在其攻灭六国过程中,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在咸阳塬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扩建皇宫,使咸阳宫的规模更加庞大。史记云:“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各宫之间又以复道、甬道相连接,形成繁华的大型宫殿群落。可谓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咸阳宫不能满足作为始皇帝的帝王之都气概,于是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在龙首原西侧发数十万刑徒开始建造的天下朝宫,即我们熟知的阿房宫。
阿房宫殿规划十分庞大,所需材料也多而繁,北山的石料,楚蜀的木材,无一不需要耗费巨大人力物力运输,等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只建成了阿房宫的外城,和前殿地基。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继位的秦二世胡亥暂停了阿旁宫工程,令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陵填土。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基本完工,秦二世为完成先帝的意愿,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
只是多年来严重透支民力的大秦帝国已经是风雨飘摇,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于大泽乡起义,旋即反叛之风席卷全国,修建工程自然受到影响。到了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胡亥被赵高所杀,不久秦朝灭亡,阿房宫自然也不可能再继续营建。至于千年来盛传的火烧阿房宫事件,也自然不可能发生,毕竟一处连前殿都没完工的建筑,项羽哪有烧它的必要。
而造成这千古的误解还是源自于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此赋音节紧凑,气势不凡,可谓是千古名篇,但秦距唐已有千年,杜牧对秦时宫室形制多源自想象,更何况这篇辞赋是借古讽今,劝谏今上所做,这点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已经说明:“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所以杜牧只是拿并未修成的阿房宫做比喻,阿房宫的宏大壮丽实际是以咸阳宫为原型,只是用来来规劝唐敬宗,至于是否符合史实其实并不重要。
可楚霸王虽然没有火烧阿房宫,但焚毁了咸阳宫,却也不算冤枉了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阿房宫经历两千多年,到如今被考古人员以科学手段发掘表明,阿房宫只建成了其中的前殿地基及其附属建筑的外垣,可即使这样,阿房宫未完成的庞大前殿也是历代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