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代女装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留仙裙”了。
那么,这种裙子的发明者是谁,关于它的由来又有怎样的传说呢?
话说,汉武帝刘彻是个笃信道教的皇帝,在位期间曾在宫中修建了太液池与瀛洲岛的仙家景观,用以邀请仙人下凡。继刘彻之后,太液池逐渐失去了邀请仙人的功能,逐渐成为西汉皇帝们玩乐的场所。
汉成帝刘骜偏爱太液池,他召集工匠于太液池中的瀛洲岛上修建了一座赏景台,据说,有十多米高。汉成帝闲暇时经常来到观景台上,而宫女们则在太液池中泛舟。几千名宫女乘坐小船在太液池里嬉笑打闹,汉成帝的眼睛却不在她们身上。之所以命令这些宫女泛舟,只是为了让她们充当陪衬,为观景台上翩翩起舞的赵飞燕作绿叶罢了。
当时,赵合德还没进宫,赵飞燕是汉成帝最宠爱的婕妤。为了突出赵飞燕的不同,以及自己超乎寻常的审美追求,汉成帝便特地为美人打造了高台。虽说,赵飞燕在后世有蛊惑君王之嫌,但她毕竟只是个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所以刘骜命她在高台起舞时,这个女人哪有抗命的勇气呢?
赵飞燕第一次在瀛台起舞时,她的舞姿虽然美,但汉成帝却觉得仍有不足。倒不是因为赵飞燕的舞技不过关,而是她身上的衣服略显臃肿,无法衬托出美人妖娆的身段。当时,正赶上南越国进贡了一批当地流行的华贵女装,其中的一件“云英紫裙”刚好用做赵飞燕的舞服。于是,赵飞燕穿着云英紫裙再次登台,为汉成帝表演歌舞。
这次赵飞燕就像是天女一样,不堪一握的细腰在这件云英紫裙的装点下十分妖娆,竟让汉成帝看的痴了。赵飞燕娇小的身形在薄如蝉翼的长裙中若隐若现,随着美人起舞长裙随风鼓荡,就像初夏盛放的白莲一样。正当赵飞燕翩翩起舞之际,突然高台上刮起了一阵大风,站在正中央的赵飞燕首当其冲,她的裙摆被狂风吹起,仿佛要将美人吹上天。
可千万别觉得这一景象夸张,根据史学家的研究,赵飞燕的体重大约在三十八公斤左右,这样身材的美人险些被风吹走完全在情理之中。汉成帝见到赵飞燕被风吹得一阵趔趄之后慌了神,连忙呼唤舞台旁的冯无方:“赶快给朕抓住她,别让她飞走了!”冯无方心领神会,立即冲上前去扯住了赵飞燕的裙角。有了冯无方的帮忙,赵飞燕总算是没有被吹飞。只不过,因为冯无方太过用力,以至于云英紫裙的裙摆被抓出一把褶皱。
冯无方见到褶皱之后大惊失色,连忙跪在地上向美人和皇帝请罪。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用手触碰到皇帝的美人都已是大罪过,更何况是抓皱了美人的衣服呢?
没成想,汉成帝非但没有怪罪冯无方,反倒拍手叫好,说道:“这件裙子多了这几道褶皱,更显风韵!”
赵飞燕是个冰雪聪明的姑娘,她立即请求皇帝为新裙赐名。
汉成帝思量再三,说道:“刚才这里刮起一阵狂风,就像天上的神仙要将美人带走一样。看来人们都说美人是天宫中的仙女,此言非虚。既然美人已降下凡尘,朕又怎舍得让你重新回到天宫呢?所以这条裙子不如叫留仙裙吧。”
从这以后,西汉的裁缝改良了云英紫裙,将裙摆处制作出褶皱,使这种留仙裙迅速风靡坊间,成为最时髦的女装。
正所谓人靠衣装,再漂亮的美人,也离不开华服的装点。时人从云英紫裙上看到了流行元素,将所有裙摆都改成略带褶皱的样式,以至于当时的裙子都像喇叭花一样。这种造型与后世西方的公主裙有异曲同工之妙,会让人感到蓬松自然,穿着这种裙子走路时摇曳生姿。当然,也只有像赵飞燕一样的羸弱美人,才能将这种裙子的优点发挥到极限。
就这样,留仙裙在极短的时间内风靡汉朝,汉代的时髦女性纷纷效仿赵婕妤。虽说,留仙裙的制衣成本比普通裙子更高,但这丝毫不妨碍西汉女性追求审美的步伐。不过,由于样式的限制,粗布裙虽可以编织出褶皱,但却不会有轻盈的感觉;丝绸裙虽然有轻盈的质感,却很难编织成褶皱。以至于,一条完美的留仙裙,非薄纱制不可。唯有这种质地轻且薄如蝉翼的布料,才能尽显留仙裙的效果。
关于“留仙裙”的典故,常入诗词之中。
例如,张炎的《疏影·咏荷叶》:
“碧圆自洁。向浅洲远渚,亭亭清绝。犹有遗簪,不展秋心,能卷几多炎热。鸳鸯密语同倾盖,且莫与、浣纱人说。恐怨歌、忽断花风,碎却翠云千叠。
回首当年汉舞,怕飞去、谩皱留仙裙折。恋恋青衫,犹染枯香,还叹鬓丝飘雪。盘心清露如铅水,又一夜、西风吹折。喜静看、匹练秋光,倒泻半湖明月。”
又如,朱彝尊《风怀二百韵》:
“留仙裙易皱,堕马鬓交鬤。”
参考资料:
【《赵飞燕外传》、《疏影·咏荷叶》、《风怀二百韵》】